今年9月10号,是第34个全国教师节。为了表达对教师们崇高的敬意,中国网教育频道推出“致敬师者”主题系列活动,将会以文字、视频等形式向大家展示那些或平凡、或伟大的灵魂。
此文是“致敬师者”系列的第一篇。我们将介绍这样一位“师者”,他就是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教授,上海师大附属嘉善实验学校总校长——肖远骑。他将毕生心血投入到教育课程改革推动中。从他的教育历程中,我们可以回眸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风雨路程,更能看到一个伟大师者的风骨。
难忘啊!四十年前的那场高考!
面前的这张照片,是我四十年前,1977年10月28日,在我家乡最好的照相馆照——如东县马塘照相馆照的照片。照这张照片时,是为了纪念我的高考通过了预考,也就是我有了参加恢复高考的首次、首场考试的资格。看着这张照片,就想起那场改变我一生的考试!
那是1977年的12月23日。我怀着恢复高考后、实现理想的愿望,走进考场。我思绪万千: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生长在偏僻的黄海渔村。小时候,父母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读书,长大了才有出息!”就是父母的这句话 ,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求学的道路,成了我努力学习的动力。
考试的时间是上午9点,第一门是语文,应该是我的强项,因为我已经做了四年的民办中学语文老师。当我打开试卷:语文的第一道题是解释成语中加点的字:有“束手无策、万马齐喑、因势利导、言不由衷、防微杜渐、负荆请罪”这些成语中的“策、喑、因、衷、渐、荆”这些,此时,我的心情平静了。因为我心里有底了,我想,得感谢我父母教导我“好好读书”,今天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接下来,几天考试,有成功的欢乐,也有失败的苦恼,尤其是数学考得糟糕。可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很是煎熬。就在期盼的日子,我过了春节,过了元宵节,走进1978年的春天。也就在我准备开学上班的时候,一封扬州师范大学南通分院的录取通知书飞来了,送到我的手里。我考上了!而且是全镇唯一的一位考上的大学生,全家人都很高兴。
我把通知书递给父母看,父母端祥一番,把通知书还我,还是那句老话:“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你考上大学,不容易,好好读书吧!”而今四十年过去了,回忆那场考试如在眼前。是这场考试,改变了我的命运。
登讲台:摸着石头过河!
大学毕业时,很不想当语文老师。为什么哪?因为据说,教语文很苦、很累。可命运偏偏如此捉弄人,你越不想干的事,往往会悄悄降临到你的头上。正是这样,大学毕业,没有去心仪的《雨花》当编辑,当上了语文老师。教一群如花儿一般的少男、少女学语文。
那是1982年的春天,我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迈出大学的校门,像第一次跳离枝头的小鸟,追逐着前辈的羽翼,尽情地幻想能展翅翱翔。第一节课,我讲方纪的散文《挥手之间》,校长来了,教研组长来了,他们坐在后面想听听新来的教师怎么样上课。课上,我从作者简况讲到重庆谈判的背景,从主席机场送别讲到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从挥手告别的动作讲到远镜头、特写镜头、慢镜头,直至讲到“定格”。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奔腾由之。一堂课我是全神贯注,课后还颇自信:教者讲得传神,学者听得入迷。晚上,清风徐来,校园点点灯火。校长走进我的宿舍,留给我一段话:“贵重的钟表在于准,分秒无误;恰当的教育在于适,适事、适人。教育要看对象,俗话说:‘摸着石头过河’。”老校长一席话犹如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我心里明白了许多,是啊,我教的是初中学生,可不是大学课堂里做作品分析的大学生,教书育人,首先得了解教育的对象,了解学生,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学要面向实际。
1983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了教改的新课题,对此,我也一味强调学生要自学,总认为只要让学生知道了自学的好处,他们自然就能认真地学起来。结果试行不久,学生就厌倦了,两次试验,两次失败。我平心静思,并非“启发”的过错,“培养自学能力”也没有什么不好,什么原因呢?为了寻求答案,我认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懂得了自学毕竟是艰苦的思维劳动,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牛不喝水强按头”效果是绝不会好的。 失败使我获得了一点启示,我面向实际,开始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
1984年,我瞄准“课堂教学改革”这个突破口,以“诱发兴趣,开拓智力”为目标,改革课堂教学,着重研究如何“教”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迈进,从1984年起,我从研究如何“教”转变到研究学生如何“学”。在尝试了“自读——讨论——点拨——探索”四段教学法,调动了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逐渐地,学生的读写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我的课也越上越好,得到同行们的称赞。
我追求的教学艺术境界
在教学的道路上,无数次问自己,教学究竟是什么?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思考一次陷于困惑,困惑又一次触发思考。思考的结果,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我理想中的教学应当是科学地再现求“知”与艺术地表现求“美”,进而使师生双方发展求“优”的完美统一。这是我追求的教学艺术境界。随着我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国家也给了我莫大的荣誉。1995年,我评上了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而且是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1996年,我又担任了县教育局副局长,挑起了负责全县教育教学科研的重任。
无论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是分管教学的副局长,我始终不忘总结教改成果,探究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我庆幸能有机会与大师、专家、学者对话,魏书生、钱梦龙指点迷津,朱小蔓、班华、裴娣娜等教授的热情辅导,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给我撑起了一方教育的蓝天。
尤其是我刚进大学时王湛老师那种对中华文化的赤诚、对学生的热爱,使我受益终身! 如果说我能步入教育的神圣殿堂,得益于他们的指点,数十个春秋已逝,涌上心头的话语是:师恩难忘!师恩难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愿我在中学讲台上能留下远骑的足迹!
在匈牙利工作的日子
正当我熟悉了附中的讲坛,想可以轻松一下的时刻,我又转向了新的战场。2004年秋,我由中国足彩在线:派往匈牙利工作。前后就一个月的时间,容不得我做多少准备。
记得那是8月28日凌晨一点三十分,我和妻子登上了海南航空公司直飞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航班,告别了美丽的人大附中校园,告别了美丽的北京,当送行的朋友挥手告别时,我的脑海里往事如烟。在匈牙利的日子,在中匈双语学校,面对着不同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面对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的孩子,我精心教书,用心育人。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感受到这里的学生不缺市场竞争意识,他们的父母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商人,他们最大的缺陷是学习没有远大的理想,因此,我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入手,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主动参与,他们学得很高兴。
在匈牙利工作的两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中匈两国老师的教学切磋、学校师生复活节的快乐联欢、课堂教学的情景互动、家长会上的亲切交流,以及匈牙利的如画河山……都如同一幅幅美丽的油画,都珍藏在我美好的记忆里。
回首这两年的支教生活
生活是一个7日连着一个7日,工作也是一个航程接着一个航程。2006年的暑假,我回到学校,放下行囊不久,我又转向了新的战场。响应北京市教委的号召,和远郊学校帮扶,那年8月初,我又带着11位老师去了延庆永宁中学支教。
当我们来到永宁中学,清新的山风混合着淳朴的民风扑面而来,教室前,一双双如饥似渴的眼睛注视着你;教室后,一排排满怀期待的老师等候着你。此时此刻,一切疲惫都挥之而去,只感到浑身充满活力,心中洋溢着激情……在延庆分校工作压力最大的就是上课。刚到永宁的第一年,当我走进课堂时,眼前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一节课也就来三、五个老师听课就算了,教室里坐满了人,本来教室就不大,这样显得教室极度的拥挤。
在延庆生活、工作条件尽管艰苦,但我们艰苦并快乐着,我努力为大家营造家庭的氛围,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使老师们享受着别样的幸福。这就是精神上成长。
回首这两年的支教生活,感慨良多!
一是亲切感,我生于农村,是农村的沃土给了我拼搏的根基,是农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给了我事业发展的动力,现在回到农家子弟中间,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理想,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幸福感,生活在延庆分校这个大家庭我感觉是一种缘分,说实话,刚到延庆,每晚下班后走在寂静的燕水佳园里,觉得非常的孤单,老师们互帮互助,一声声问候,情真意切,就象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这种感觉让人有一种难以忘怀的幸福,这种和谐也是一种力量,它是我们工作的力量之源;
三是使命感,我们来到山区,是为了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这里的孩子,是将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带进山区,也为促进北京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我们人大附中人应有贡献。我们是带着刘校长的殷切希望和嘱托来的,出不得半点差错。这种神圣的使命感时时刻刻在鞭策着我一定要好好工作,一定要带着这批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语文成就了我的幸福人生
一辈子教语文,不留心,就干了四十五年,可以说:一辈子教语文,也教出了感情,并在讲堂上亮出了自己的口号“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还在语文的圈子里有了影响,语文成就了我的幸福人生!这幸福在哪里?
教语文我学到了哲学。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含义深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传说仓颉造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虽是神话传说,但足可见,汉字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它除了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留存方式外,还蕴含了中国伟大的哲学思想。
教语文,我会变得豁达,心胸开阔。语文老师的性格常常是豪放的,语文老师的生活常常是富有诗意的。朋友聚餐时,我可以狂饮三大杯,吟着“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诗句,来向新来的、离别的、得志的、失意的友人劝酒;带学生郊游时,登上顶峰,我让学生领略“登山则情满于山”“一览众山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诗意与豪情。
教语文,我看到了人生最美的风景!语文课课堂是世界上所有课堂中最快乐的课堂,她直接与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大师交流。因此,我呼吁语文教育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对话,在陶冶学生的情感中激发写作驱动,尤其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育是很朴素很真实的工作。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格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句话,健康的人格、坚强的意志!
人生在世,诱惑颇多,无处不在考验着你的灵魂与良知,人生在世,矛盾颇多,无处不在考验着你的心胸与意志,只有在书的世界里,你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读书是一种幸福,写作更是难得的快乐。卡夫卡说:他最希望做的是在地下室尽头的桌上对着一盏孤灯写作。他又说,写作是绝对的坦白。他孤独的思考,孤独的创作。他或许偶尔需要听众和读者,然而决不需要善意分担寂寞——那只会惊扰他的沉默。世俗的支持和分担只会冲淡思想的浓汤。仿佛是黑咖啡,越浓越苦,香味也越醇厚。这是一种境界。
是啊,岁月可以像落叶一样飘逝,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在我的记忆里永存!风云四十年,就是我的教育人生!
(编辑 吴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