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了‘人’的教育,是丢掉了灵魂的教育,是死亡了的教育”,这是张志勇在《问道教育》中的一句话。2017年与作者约稿,2021年正式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大教育书系”最新原创教育随笔《问道教育》历时近4年终于与读者见面。
30余年教育坚守,一线、热血、深刻是这本书的特点
作者张志勇是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2019年底从山东省教育厅离职去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工作。2019年底,张志勇的《离别》一文刷爆教育界同行的朋友圈,文章饱含了他在离开工作了34年的齐鲁大地时的不舍和对一线教育事业的热血。那时的他内心仍然有一个声音:“到一线去、到一线去!”
离开山东教育厅,在北师大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决定继续坚守教育本位,从事教育政策研究的相关工作。《问道教育》一书集结了张志勇30多年的一线教育的管理经验,对于读者中众多同样身处一线教育的从业者或管理者而言,很多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理解,都能在书中产生深度的共鸣。
作者在图书中所写的《如何离真正的教育更近》《差异本身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别带着误解看“减负”》《为全民教育焦虑“降降温”》等,都能看到非常生动的教育论述。不是空中楼阁式的口号,而是基于真实的的高屋建瓴。一线、热血、深刻,是这本书的特点。
教育的核心是人,全书紧紧围绕孩子展开
教育的核心是人,而一个国家强盛的核心是孩子,早期基础教育的核心就是围绕孩子的教育而来的。《问道教育》中反复强调的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而一个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四个方面,那就是孩子本身、在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学校教育必须贯彻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管理者,也必须从教育变革的视野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教育发展的路径。
因此,《问道教育》分“教育?孩子”、“教育?素养”、“教育?学校”、“教育?变革”4辑,紧紧围绕孩子教育的4个方面展开论述。而书名之所以叫《问道教育》,也是因为作者希望从自己的心理历程和实践历程中带领读者离真正的教育更近。
“双减”政策之下,《问道教育》更关注教育的多样性
2021年,“双减”政策的施行引发全民热议。“减压”的背后引来“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欢呼杜绝“内卷”,有人困扰该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对教育从业者而言,张志勇在《问道教育》中也给“双减”政策之下的教育多样性提供了新方向和新视野。
除了“保卫童年”、“减负”等很多大家熟知的概念之外,书中张志勇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少有教育学者涉及的新颖观点:“教育GDP主义之害”——当教育以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为目的,以争夺优秀生源为手段的时候,教育的本质便发生了变化;“衡量中小学校长教育家情怀的三把尺子”——教育要悦纳每个不同的儿童、教育要从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出发、教育要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变革”——人本化、开放性、定制化、综合化、实践化、产品化、自组织、智能化、协同化、合作化;……
《问道教育》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品牌书系“大教育书系”的全新原创图书。该书系目前已经出版了80个品种,集结了近50多位的教育名家。出版方向主要为三块:针对教师,针对家长,针对孩子。超级畅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朱永新的《致教师》、卢勤的《让每个孩子都精彩》、蒋军晶的《诗词大发现》和何捷的《孩子们都想上的作文课》等都来自该书系。(通讯员 :符琳 长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