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彩在线

图片
 
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北京新中考落地释放新信号——“圣贤书”“窗外事”一个也不能少

来源: 现代教育报 | 作者: 凌月云 | 时间: 2022-01-11 | 责编: 罗天林

2021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日前结束,与以往不同,今年北京市中考实行的是2018年公布的新中考方案,也就是将高中招生考试与初中毕业会考“两考合一”,并实行全学全考。新中考试题释放出的信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究竟有哪些现实意义?北京市资深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既要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也要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靠所谓的模板、刷题战术,很难在中考中获胜”。

重视基础积累永远是硬道理

2021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相关学科专业人士对试卷进行了总结分析。记者梳理发现,所有学科无一例外提到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以英语学科的单项填空为例,12道题涉及的考点均是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主干知识和必备技能,考查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积累。再拿物理学科来说,试题大量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旨在引导教学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其中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聚焦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宽厚。

在化学学科方面,同样重视对教科书中主干知识的考查。相关专家表示,试题中大量的情境素材源于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应用化学基本知识解决问题。而作为首次参与全学全考的历史学科,依据统编教材“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以核心问题为统领,引导教学回归教材,重视教材结构,避免学生学习陷入碎片化。试卷评析专家举例说,历史卷第15题从单元主题出发,考查资本主义制度扩展,将该单元核心内容全部纳入试题。

一线教师与专家的看法不谋而合。清华附中丰台学校历史教师张雷告诉记者,“从整套历史试卷来看,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还是主流,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运用,依据的是历史的根本,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其他方法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落实。”

靠“模板”“刷题”难获高分

今年的作文题目之一,是从刚刚去世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句话“人就像一粒种子”引出,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思考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作文题目在人大附中翠微学校语文高级教师季雪娟看来,除了要求学生要独善其身,而且还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她说,以前学生们写过的作文大多比较关注“小我”的成长,而这次的作文跳出“小我”的圈子转向“大我”,需要有学生思考的积累。

针对市面上流行的作文“秘笈”以及“万能作文模板”,季老师直言:“这次不好使了。”她告诉记者,有不少学生考前想投机取巧,以为弄几篇成熟的作文模板到了考场上掐头去尾一套,就能获得高分是不现实的,因为今年的作文题目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要有自己的积极思考,还要有结合时代要求的继承和创新。

不仅作文模板不好使,寄希望于刷题获得高分也不被看好。北京市正高级教师、顺义区第八中学物理教师梁学军坦言:“刷题可能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取得一定的效果,会获得一些技巧和经验,但不会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会形成能力和方法。”梁老师表示,物理学科的学习,既要关注具体知识的落实,也要给学生一个更长远的指向性,关注他们心态、能力和格局的培养,因为原子弹、氢弹、天眼、北斗等一系列科研成果,都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

社会热点成中考试题“宠儿”

社会热点事件入考题是北京中考的一大特色,今年也不例外。在英语试卷中,试题的素材涵盖了冬季奥运会、航天事业等社会关注热点。此外,试题还涉及到了学生们熟知的“密室逃脱”“推送”等社会的流行元素,并创设了给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留言的情境,体现出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

在道德与法治试卷中,第17题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防护者、搬迁者等不同主体共同努力的场景出现,创设图文并茂的情境,综合考查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等学科主干知识,同时考查学生全面提取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科观点准确理解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鼓励学生创造性提出基于学科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

而节选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部分精神旨要,展望北京未来的发展,引导考生践行作为北京市民责任的第24题,旨在引导考生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下,把握北京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增强考生对首都文化的理解、认同和热爱,形成开放包容意识的同时,激发考生践行社会责任,共谋首都未来发展蓝图,增强建设首都的使命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历史考题的第一道大题开宗明义,围绕党的光辉历程,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清华附中丰台学校历史教师张雷表示,“作为历史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

学以致用提升思维深度

今年的物理试卷对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考查,给北京市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中物理教师熊春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以第26题为例告诉记者,该题将计算、推理和得出结论融合在一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熊老师认为,这类题目对教学的启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概念一个个分割开来的做法,而应该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实际问题,协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从而解决问题。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初中部化学高级教师朱静也以工业与生活用水硬度的处理与检测一题为例,给记者介绍了化学中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她说,从洗衣服这样的日常生活入手,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用科学方法解决生产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数学卷第25题是一个数据分析题目,结合‘邮政企业的收入’这个背景,实质上就是在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的社会生活,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初二数学备课组组长戴秀培表示,考查学生对统计图表信息的读取,对统计数据的解读与使用,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做到学以致用?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李学栋提醒学生们“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比如搜集、整理、阅读、分析身边的文物古迹、地名文化、家乡历史、自然景观和地标建筑,在这个过程中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又渗透家乡文化。”

传统文化渗透爱国情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正确的育人导向,促进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北京市中考试卷一贯的主张。2021年数学试卷以脱贫攻坚中的教育扶贫为背景,考查科学记数法的知识,引导考生胸怀祖国、关注社会,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自觉肩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担当。

据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组织的相关物理试卷评析专家介绍,物理试卷也巧妙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并突出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试题的厚重感和时代感交相辉映。专家说,第24题以“华夏之光——圭表”为主题,以古代天文观测仪器——圭表的发明、改进与创新为主线,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然地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试题还体现了劳动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对于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健康意识、劳动意识、科学意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道德与法治试卷通过回顾百年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以及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牺牲与奉献、艰难与辉煌,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学党史,唱红歌”;北京公交开通“红色专车”,打造“流动的红色课堂”……一个个鲜活的话题融入考题中,让考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文/现代教育报记者 凌月云)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