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彩在线

图片
 
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志愿者里的“宝藏”博士:以科研精神服务冬奥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2-02-09 | 责编: 罗天林

2021年10月,冬奥测试赛结束的时候,北京建筑大学志愿者李孟和运动员告别时说“See you next year!”,约定来年再见,如今冬奥如约而至,他也回到了这一方心心念念的舞台上。

北京建筑大学志愿者 李孟

缘起·测试赛初体验

在北京冬奥测试赛中,李孟担任2021/2022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赛事志愿者。清晨出发,星夜返回,他和16个小伙伴儿肩负着整个场馆内部工作人员和近400名国内外运动员的通行控制任务,保证整个赛事在闭环条件下顺利完成,深感使命重大,责任在肩。

李孟的岗位在运动员坐席入口,负责运动员坐席的人员通行管理,查验所有进入运动员活动区域的人员证件,保证运动员活动区域的封闭性。每天会有三百多名国内外运动员会从我的岗位通行到坐席观看训练和比赛,除了完成规定任务,他向运动员们介绍中国、介绍青年志愿们的生活。他知道自己不再代表个人,一言一行将决定着面前的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印象,于是他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进入工作,在遇到困难时会想尽办法,耐心周到地解决问题。

再出发·敢想肯干 服务大局

再次回到首都体育馆,李孟迅速进入了状态。作为志愿服务的“过来人”,他将自己在测试赛时的经验结合培训传授给新入场志愿者,带领志愿者们对场地进行踏勘,了解每一个管控点位的查验规则,主动了解如何处理突发情况及交接换场,同时集思广益,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使管控规则更加完善。最终,志愿者们全部通过领域主管设置的考核,确保所有人对所有的岗位了如指掌,每个人放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都能担当重任。

进行时·“硬核”科技服务冬奥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李孟是一名志愿者,而作为一名博士,他同样参与了服务冬奥的科研工作。

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除了永久性建筑,还装配大量的临时看台、临时卫生间、临时用房等,为冬奥会赛事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正在陆续投入使用的临时设施由北京建筑大学科研团队参与设计研发,李孟就是团队中的一员。

团队为临时设施加入了智能化系统,不仅坚固安全,而且还能够实现实时监测。李孟所在的团队冬奥临时设施安全监测及预警关键技术的软件开发工作,通过研究实现了临时设施结构人群荷载的快速识别、结构安全智能预警、故障引发的突发异常事件识别和预警,运行趋势预测和故障预警等问题,能够实现在严寒条件下临时设施结构的健康监测功能。目能够实现高精度、低功耗协同监测,尤其是在此次冬奥的零下40度高寒条件下可以实现抗低温实时信号采集、传输、计算功能,可以实现多赛区实时远程监测。

团队根据项目预期目标,对现场数据进行采集后,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对智能诊断软件进行开发并改进,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全部硬件搭建与系统整体调试、软件调试。目前已经在延庆及张家口赛区投入使用,并由团队人员现场提供技术支持。

“不做一次志愿者,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爱国”是李孟此次冬奥之行最大的感受。在服务现场,他亲眼见证了运动员们为国家而战的热血,与对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冰场内运动员的激烈角逐,看台上运动员对各自国家参赛队员的紧张与呐喊,起跑、滑行、超越、冲刺,每一次跌宕起伏的过程都牵动着现场所有人的心。

作为一名首都大学生,能够为北京“双奥之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亲身参与其中,李孟倍感荣幸。对他而言,能够作为一名志愿者在赛事第一线为运动员服务,同时又能为“科技冬奥”项目助力,在紧张的科研与志愿工作的进行中逐渐感受到责任的重大与使命的光荣,这个“冬奥之年”过得充实而又意义。临近冲刺阶段,志愿者们仍然在紧锣密鼓不断加强学习,为全力以赴完成好冬奥志愿服务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冬奥会不仅仅是运动员的舞台,志愿者们将在志愿服务“赛道”上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形象,为世界呈现一部精彩的赛事,为中国打造一张亮丽的名片!(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