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你们知道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始于何时?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哪些?
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是什么?
没错!就是我们每天使用的汉字!
那么,下面的汉字你认识么?
这些字分别是“雨”、“门(門)”,是不是很形象?聪明的你根据图像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就是汉字的源头——甲骨文。
大约在3500年前,我们中国还处于商朝,怎样才能发明一种文字记录一件事情呢?聪明的先民们根据自己熟悉的身体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从中选取形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造出了非常形象的汉字。
甲骨文是语言的记录符号,使先民由洪荒草昧步入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境地。古时候山川阻隔、交往不便,但由于商代文字(甲骨文等)易于理解和记忆,不同地区的人们都开始使用它。甲骨文的出现,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促进了华夏大地多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共识,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昔日罗马帝国横亘欧洲,逞雄西方,后来分裂成了众多殊语异政的小国,与其使用的多种拼音文字关系密切。同样的汉字记录了华夏儿女共同的喜怒哀乐,避免了因文字相别而萌发分裂的隐患,因此中国历史上虽然因战乱而有分裂,但继而统一,始终保持着东方大国的雄姿。
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甲骨文不断演化,华夏大地上的多元文明得以以汉字为纽带互相交流、碰撞,进而凝结为华夏文明。并且由于中国一直使用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古今语义一脉贯通,圣哲先贤的教诲因此得以千载传承。世界文明古国有四,唯独中国文化没有出现文脉断流、文化断层的现象。要知道,西方人要读懂中古英语莎士比亚的作品,绝非一般的英语教授所能做到。而3500年之后的中国人依旧能够根据汉字演变的规律释读甲骨文,从而“破译”殷商时代的奥秘。
因此,对于3500年后的我们来说,文字不应仅仅只是语言的一种载体,它更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
自2010年起,联合国将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谷雨”定为“联合国中文日”,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邀请到了一生埋首于古文字研究的著名学者——黄天树教授。他任职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4月20日下午15:30—16:30,黄教授将带领大家一同探索甲骨文的奥秘!本期的主题是《甲骨文中的象形字》。
黄天树,男,1949年生,福建省莆田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2020),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2019),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2018),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荣誉称号(2016),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3),第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9),北京市教委“拔尖创新人才百人计划”(2005),第五、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2003),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1998)。
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台湾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出土文献》《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古汉语研究》《中国文字(新)》(台北)《中国文字研究》《古籍研究》《殷都学刊》《中国文字博物馆馆刊》《励耘语言学刊》《出土文献语言研究》《中国文字学报》《汉字汉语研究》《上古汉语研究丛书》编委等。
快来扫描下方直播间二维码吧!有兴趣参与讨论的小伙伴可扫码入群~
2022年4月20日15:30——16:30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甲骨文的奥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