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彩在线

图片
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中国足彩在线:> 中国教育>

苗族刺绣“花式”进课堂,贵州安顺文化传承亮点频出

2022-07-13 11:2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习中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近日,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闭幕式在云端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中国网教育频道共同主办。如何创造性地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人师资不足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国网教育频道策划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系列报道,本期采访了安顺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艳,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安顺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艳接受中国网采访

安顺地戏、苗族刺绣“花式”进课堂

中国网: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安顺市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黄艳:贵州安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并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的安顺地戏、享有“东方第一染”美誉的安顺蜡染、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族刺绣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与安顺人生活息息相关,又兼具历史学、文化学、戏剧学、民族学等多领域的研究价值。

多年来,安顺市教科所致力于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安顺地戏、蜡染、苗族刺绣作为课程的内容载体,推行国家课程的生活化,拓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学科融合的育人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地传承和转化。

中国网:安顺市在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

黄艳: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入校园之前,需要中国足彩在线:门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和载体。通过对进校园的文化载体进行文化提纯、教育价值分析,安顺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将优秀传统文化植入课程之中,全市涌现了一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示范校,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其一,安顺市教科所所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将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提取和资源重组,将其融入到相关的学科之中。如提取苗族刺绣中的艺术元素,将其融入到艺术学科之中。

其二,安顺市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社团活动、手工制作坊等形式,结合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高中阶段强调研究性学习,而义务教育阶段更加强调综合性实践,构建了认知、体验、创新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课程体系,将地方文化融入课程作为育人育才的途径,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创新。

中国网: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否面临传承人师资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黄艳:安顺市教科所在前期调研阶段就发现传承人师资不足这一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

其一,进行资源开发。根据不同学科的内容,提取民族、民间文化中相应的元素,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

其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如果单纯只靠传承人授课,教学往往流于简单化、浅表化,而且一旦传承人无法继续,课程便不能开展。只有将传统文化纳入到课程之中,通过相关学科教师进行教学,才能让课程稳定,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校园里持久、有效地延续。

为此,安顺市教科所改变了以往传承人以活动开展教学的形式,展开传承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对技能型知识加以录制和保存,以微课程的形式开发资源,同时建设多学科资源平台,以学科教师作为师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

其三,进行统筹管理。统筹管理传统文化课程,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前期课程资源开发、实施和最终的评价,形成可操作性强、可推广的课程架构。

中国网:职业学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哪些经验?

黄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境况。学校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技艺融入到教学与育人中,如一些职业学校开展相关的民族、民间文化教学,强调对学生进行技能上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再从事相关工作,目前,我们已有毕业学生成为传承人。

体验式学习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

中国网:如何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黄艳:在苗族刺绣、蜡染中,很多纹样具有独特的历史涵义,通过学校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到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通过体验式的学习,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可贵,这是从书本上得不到的真切的感受和认同,安顺市教科所通过体验式的教育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网:文化只有与个体发生关联,才能真正地影响一个人,能否举例说明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黄艳:安顺地戏历史悠久,为更好地传承这一文化,安顺市教科所选取了与美术相关的面具制作、作为进入校园的切入点,面具是安顺地戏中最具灵魂的代表性载体,学生要将一块完整的木头精心雕刻为面具,在这一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感受工匠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高超精湛的技艺。同时,老师还引导学生认识每一种面具所代表的不同人物性格特征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中国网: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

黄艳:我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入手,在教学中将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作为育人的目标导向,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刻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亦会将自己的思维和思想融入到其中,从而加深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国网:多年来,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黄艳: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期间,安顺市教科所带领40多名学生去珠海参展。很多孩子是第一次出远门,非常珍惜能在全国性的展会上展演民族舞蹈的机会,但因为当时我们所在的展区空间有限,所以由原计划所有学生演出变成只能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表演。当时我还在伤脑筋,怎样和不能参演的学生说明情况,没想到孩子们当晚自发组织、选出了跳得最好的学生,而其他学生自愿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这次活动让我发现,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非常强,不计较个人得失,团结协作精神得以充分体现,让我深深感动。

在教博会期间,孩子们还表演了蜡染和苗族刺绣。平时,学生们喜欢追求时尚,看到父辈们做蜡染甚至认为是“土气”。而在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上,看到蜡染得到了全国各地专家的认可、赢得了大众的赞叹与喜爱,孩子们这才真正领悟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将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根植于青少年价值观之中

中国网: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中,您对哪一环节印象深刻?

黄艳:本次“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中,在答辩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够灵活地运用学科知识,而且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和自我表达能力也非常出色。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素养的提升令我印象深刻。

中国网:在我国国力日渐增强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怎样的意义?

黄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壮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包含着我们先辈的智慧精神,更加滋养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把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少年儿童的价值观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网:您如何评价此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项目?

黄艳:这种项目式学习,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同时也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种学习模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推广性。学生素养的提升有隐性和显性的区别,隐性的往往看不见摸不着,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论文、作品等载体,形成显性的成果,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文/姜丽丽 实习生 李天琦 )


【责任编辑:雷后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