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22日,在全国各族人民的企盼和瞩目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气势磅礴、振奋人心,报告引领我们盘点新时代十年丰硕收获,指引我们展望新征程未来发展蓝图:“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蓝图承载着人民的幸福,描绘着祖国的希望,激励着奋进的脚步,呼唤着勇毅的担当。
面向党的二十大宏伟蓝图,我们庄严领取属于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部署,这一历史性创新举措必将为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非凡力量。而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当中,建设教育强国是根本基础,科技进步和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要依托教育的发展,而且要依托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唯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才不辜负国家将教育、科技、人才统一部署的伟大决策,而高质量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担当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处于教育赛道上的我们不禁思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怎样践行职责,方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呢?
回眸激情满怀、砥砺奋进的十年,我们不断接收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深切慰问和殷切嘱托,真情暖心间,厚望催奋进,一次次叮嘱萦绕耳畔,一个个期待饱含深情,其中“四有”好老师、“大先生”、“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六个下功夫”等的提出,在教师队伍中引起强烈反响,激发无穷力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引发的深刻思考,让教师队伍拥有了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高度。在我们向着总书记的期待不断奋进的进程里,党和国家把我国教育界的楷模和榜样高高托举,人民教育家于漪、用爱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张桂梅、全国优秀教师黄大年、扎根乡村教育几十载的施柏青、与思政课结缘六十余年的吴乃敦……在二十大“党代表通道”上,我们又看到了“要在大山深处做出教育高地”的刘秀祥,践行“教育就是要为国家、为民族、为将来计深远”的杨浪浪,他们是国家的骄傲,更是我们教育人的荣耀,他们为祖国奉献赤诚,也为我们的育人之路点亮明灯。
主席的厚望、榜样的激励,让我们在前所未有的职业荣光里,获取了无比充沛的奋发激情和无比坚定的前进方向。面向教育工作者振奋人心的光荣使命,让我们汲取榜样赋予的强大动力,以“四有”好老师为成长指引,切实践行“四个相统一”、“六个下功夫”等,努力做好“四个引路人”,向着“大先生”境界不断靠近,为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的早日建成,贡献我们的赤诚与力量。
蓝图壮美,践行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蓝图的绘就,要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指引。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革命圣地,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这是对红色血脉和奋斗精神的传承,更是对理想信念的又一次洗礼和进一步坚定。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立身之基、人格之本。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丰厚的学识,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坚守,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我们要在践行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进程中,切实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们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
国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说,“是党为我指引了一条光明的人生路……我要以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她把党和人民装进心间,办学十余年来,她在大山里走过了11万公里的家访行程,在一次家访路上,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的她,因路途颠簸,生生颠断了两根肋骨。面对学生家长的感激,她笑着说:“不要感谢我,我是党派来的。”她在病痛中,用瘦弱却伟岸的身躯,用蹒跚却坚定的步伐,彰显着教育人的赤诚肝胆。
是什么铸就了张桂梅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呢?在众多因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闪光的形象——江姐。张桂梅把革命烈士江姐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偶像,小说《红岩》、歌剧《江姐》、歌曲《红梅赞》是张桂梅的最爱,她学习江姐的坚强、无畏、忠诚,江姐的革命精神赋予了张桂梅钢铁般的意志,“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她用生命为大山深处的女孩铺垫脚下的路,点燃希望的灯。
精神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学习历史,尤其是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读懂这些伟大历史的同时,感受众多中华民族精神偶像的光辉形象:被关押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戴着镣铐写下《可爱的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冲破美国层层阻挠毅然回国,为祖国航天科技的开创和奠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荣获“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在疫情中一路逆行,用科学与勇敢,为中国人民抵挡风险,带来平安……无数爱国志士满怀对祖国的赤诚,用拼搏和生命回应着祖国的殷殷期待。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我们从珍贵的历史中,从崇高的精神和感人的事迹中汲取能量,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在向着高质量进军的号角里,以无比坚定的脚步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雄关漫道,践行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不断积淀扎实学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做老师,没有扎实学识,便无以担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责。为了拥有渊博而扎实的学识,人民教育家于漪通吃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全面学习文、史、哲知识,广泛阅读中外名家名著;每天上班的路上,她把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过电影,她备课的过程如同在创造一件珍贵的艺术品,精益求精,反复雕琢。“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是于漪为自己定下的讲课规矩;“从教70年,开设近2000节公开课”,是她用生命书写的奇迹。
于漪的课堂被人称赞为“用生命在唱歌”,这“歌唱”里饱含着日积月累的渊博而扎实的学识。扎实学识是教师成长的基础和根本,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代教师,许多人在走上岗位之初就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厚的学识基础,但对于承载着学生成长和社会进步的课堂而言,对于可以涵盖古今中外的课堂而言,学识的积累必定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在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同时,也是在选择终身学习的道路。我们可以向“大先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和生活学习,向身边人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随时可以进行。知识浩如烟海,唯有无限渴望的向往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支撑我们的终身学习,才能让我们拥有丰厚而扎实的学识。
扎实学识,不仅来自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来自实践,来自实践中的思考、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锐意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国家对“创新”的呼唤,唯有创新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与时俱进地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教师自身具备创新意识、创新实践,方能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可堪大任的创新人才。
探究于漪精彩的教育人生,如果说扎实的学识是其沉稳的底色,那么由此激发出的深入思考和不断创新便是这底色上靓丽的勾勒。
从语文学科开始,于漪的学识积淀逐渐形成教育思想,在她的助推下,“人文性”走入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书’要为‘育人’服务”的创新理念振聋发聩……
进入新时代的十年间,我国的教育创新实践更加振奋人心,黄大年带领研究团队刻苦攻坚,科研成果入选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第二中学教师张昀,大胆创新教学,摸索出学案导学“五环节”教学模式,“一三五”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扎根农村幼儿园的郭文艳,探索自然体验教育,创办乡村社区学堂,志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科学、专业的中国足彩在线教育。我们还看到很多以学校创新带动教师创新的举措,江苏省张家港创新推出“红色课程”,打造“会系口子”的“四有”好老师;在申城中小学的校园里,“创新实验室”让孩子们的眼里有了中国足彩在线:光芒;今年,我所在的乌兰浩特市教育系统,以组建“幼小初高一体化教育集团”,创新践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深入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在我任乌兰浩特市第十二中学校长的十年间,我和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开创出“家文化”文化建设品牌、“六会教育”德育品牌和“三导四学五课型”教学品牌,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收获了学校由弱到强的逆袭式发展。
在国家全面开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征程中,“扎实学识”具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我们要立足崇高育人使命,以求知若渴的积极状态和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在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之间,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努力做一名高质量教育体系下的高素质教师。
人民至上,践行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锤炼道德情操、丰厚仁爱之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引领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的中心是“人民”。在教育改革开放中,党和国家以人民视角关注群众的急难愁盼,从宏观层面采取了坚持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资助体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建立相对公平的招生和就业机制、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提升入学率、落实“双减”等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系统性的重大举措,并且取得了卓著成效。
作为奋斗在教育赛道的一线教师,我们要更加坚定地以“人民满意”为不懈追求目标,努力构建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心怀人民就是心怀家国,为人民服务就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对教师而言,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是理想信念的生动具体体现,是扎实学识的良好输出渠道,做高素质教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尤为重要。模范教师们分别拥有各自不同的坚守领域和教育教学研究方向,但不论他们在城市还是在山区,不论在高校还是基础教育学段,不论他们年长抑或年轻,都一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厚的仁爱之心。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无处不体现着道德情操水平,也决定着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具备爱国情怀、爱岗敬业、知识技能过硬、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老师才称得上是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才能以其人格力量促成成功的教育。
如果说道德情操是一名好老师应具备的道德修养与崇高精神,那么仁爱之心既是为道德情操奠基的朴素情怀,又是让道德情操得以升华的仁心大爱,能够激发出强烈的奉献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量。仁爱之心容纳着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天下,承载着责任与使命、希望和未来。
在道德情操与仁爱之心的涵育下,教师不断收获着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教师职业拥有着极高的社会赞誉度,在人们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描述教师的奉献精神时,当人们用灵魂的工程师来定义教师职业的价值时,教师们也在把这些赞美与褒奖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职业境界。在涌动着尊重、奉献与爱的育人天地,众多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与令人敬佩的教育楷模彰显着祖国新时代教育的勃勃生机,孕育着祖国高质量教育的美好未来。
在祖国偏远的高海拔边境县萨嘎县,全国模范教师强巴次仁坚守22年,他坚持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教育全校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精神,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的嘱托。强巴次仁以“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坚毅与高尚,绽放出崇高的道德情操。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她与大山里的孩子们为伴,竭尽全力为贫困学生买衣物、学习用具,垫付医药费……她建起了“英子姐姐”助学网,成立了助学团队。截至2019年,近两千名国内外爱心人士捐助资金,金额达200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200余名。刘发英用她对学生的爱,搭建起联通中国足彩在线:爱心的助学桥梁,让大山里的贫困学生拥有了希望和未来。如今,她是家长和学生心中“最满意的教师”,国家也把诸多荣誉称号奖励给了这位行走在偏远山区的土家族女教师。还有太多模范教师的感人事迹不断被发现、被赞叹、被传颂,他们捧着一颗赤诚的育人之心,为自己书写着无悔的奉献人生,为祖国培育着优秀的栋梁之材。
沿着“四有”好老师的指引,仰望“大先生”的崇高境界,我们看到了太多心怀人民的美好教师故事,看到了更加清晰的人民至上的努力方向,也看到了人民教师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进程中绽放的璀璨光芒。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字里行间,我们站在更加令人振奋的崭新起点,接收到更加光荣的使命担当,也从“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坚定而温暖话语里,收获了更加充沛的信心和力量。
面向党的二十大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殷切期待,我们要立足岗位,不断进取,争做“四有”好老师,以自身的高素质,助力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宏伟工程,与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一道,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中,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赛道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更加奋力地向前奔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作者王建华系乌兰浩特市教育局党组成员,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校长、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