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与精神的重构|福田区教科院胡立根、陶波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9年,由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胡立根、陶波共同主持的教学科研成果《基于智能势差与核心能力的高中语文课程重构》荣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今年5月,胡立根、陶波领衔团队的教学科研成果《智能与精神的双重建构:高中语文育人实践探索》喜获2022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优秀的教学成果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教学成果何以能获奖?为此,我们对该团队的研究过程和成果成效做了梳理和探究。
一、直面“教材双重价值”与“教学智能势差”双重困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中部任教的胡立根就发现语文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有明显差异。其他学科教材内容是为学生学习这门学科而专门撰写的,而语文教材内容虽然也是专门为学生学语文编写,但文选式语文教材,文章作者与教材编者分离,导致“原生价值”(作者意图)与“教学价值”(编者意图)分离,语文教学应侧重关注教学价值,但教材选文直接呈现的是作者思想情意等原生价值,教学价值被掩藏在原生价值之中。胡立根基于这些思考研究提出语文教材“‘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双重价值论”,带领红岭中学高中部语文科组开启高中语文探索研究之旅,并在教材价值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师行为价值研究,提出将教师行为由“传授”为主转为以指导学生“学习”为主,重点进行问题诊断、活动设计、管理、激励、扶助等教学行为。开启突破教材原生价值局限、培育核心能力的语文教学探索。
2010年前后,广东省胡立根名师工作室成立,陶波等广东省骨干班学员加入红岭中学高中部语文科组研究团队。几乎所有团队成员都很怀念2010-2016年红岭中学高中部的“安托山茶社”。其实并不是真的茶社,而是红岭中学高中部给胡立根的一间工作室,那几年工作室的三期学员和红岭中学语文组一些骨干教师,几乎每天都在这工作室里一边喝着从五湖四海带来的茶,一边聊着高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问题。每天午餐一结束,陶波作为胡立根工作室助理,就准时打开门、沏上茶,一群语文人便陆陆续续聚过来。有一天他们不知什么缘由谈到舟行水上,水势急、落差大,舟就行的快,反之则慢,胡立根突然提出高中语文效能低下恐怕跟“势差”有关,进而建构了教学“智能势差”概念,就是教学系统中教学内容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科智能水平存在差异度。基于这个概念推理判断,语文之外的绝大多数学科,其学习内容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维持一个较大的“智能势差”。但语文学科内容因其母语特性陌生化程度低,其教学体系的智能势差随学段升高严重递减,到了高中阶段其智能流动处于“缓流”甚至停滞状态,严重影响教与学的效果。
据此,胡立根、陶波领衔的科研团队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教材双重价值”和“教学智能势差”的两个概念。同时认为,高中语文教学陷入“教学智能势差”和“教材双重价值”双重困境,也正是这两个困境没有突破,所以高中语文出现了以下四个突出现象:其一教学内容过分纠缠于语言形式,没有向深层的智慧、思想与精神掘进,使得高学段的教学体系没能维持基本的“教学智能势差”。其二教学任务没有由规范转向探究与创造。其三教学体系上,读写核心能力不明晰,课程系统性不够。其四课程实施上,训练序列性与文选型教材综合性相冲突,技能训练的固化性与语文的创造性相冲突,班级授课同步性和语文学习个性化相冲突。
这四方面问题,实际是向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系统提出了三个“怎么办”:第一,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怎样保持适当的智能势差?第二,怎样解决教材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分离带来的困扰?第三,怎样解决训练序列性与学习综合性、训练固化性与语文创造性、班级授课同步性与语文学习个性化的矛盾?最终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语文教育,怎样超越形式、技术与规范,走向探究与创造,走向“智能与精神”双重建构,提升学科育人功能。
二、研究、开发、实践、修改,螺旋上升式研究路径
24年来,胡立根、陶波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解答这三个问题。1999-2005,他们着力教材研究、教师行为价值研究和教学探索,提出语文教材“双重价值论”,开启突破教材原生价值局限、直奔核心能力的语文教学探索。2006-2015,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智能势差、读写单相虚位对话、写作价值建构”理论,构建高中生读写核心能力框架和训练系列;开发三大课程内容、形成三线互动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三环九式”教学结构,逐步展开实验。2015至今,坚持实践,努力推广,持续研究。
这个主要由红岭中学高中部一线语文教师组成的团队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四:
其一是课题研究。他们先后开展省市区级相关课题研究9项。省级立项课题(2项):《高中语文课程研究与开发》(2011-20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研习策略研究》(2021-)。市级立项课题(5项):《高中语文学习策略指导、宏观程序设计与过程管理研究》(2006-2011),《“写”为核心、读写互动的高中语文学习体系与学习方式研究》(2015-2018),《高中语文好课程——写作核心能力唤醒与培养》(2015-2018),《高中语文早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2015-2018),《高中“生命语文”主题学习研究》(2015-2018)。区级立项课题(2项):《高中语文主题学习实践》(2011-2015),《高中语文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研究》(2015)。
其二是课程开发与培训。重点开发三类课程:以“核心能力训练”促进国家课程落地,扎实训练学生基本技能;以“主题思辨读写”补充和扩展国家课程,扩展视野、促进思辨,提升课程育人功能;以“文化观念梳理”深化细化语文课程的文化精神内涵,促进语文课程的文化精神渗透与浸润。边开发,边培训,促进教师转变课程思想;以“开发、培训、实施、修订”螺旋式上升方式推进研究。
其三是教学建模。改革教学方式,建立“三环九式”的教学结构。“课程化训练”任务三驱动(三式):常规任务-核心任务-随机任务。“读写场域营造”三建场(三式):智能情境场-愤悱心理场-群体交流场。“个体深度交流”三对话(三式):心灵唤醒-答疑解惑-思想碰撞。
其四是课题实验。自2006年开始,由个人实验,到备课组推进实验,2011年开始学校实验,再到2015年实验校内全面推开,并推广到外省市。
三、创四大语文教学理论,建“一体双核三线三环九式”育人模型
20多年来,锚定目标,踏实笃行,胡立根、陶波团队确实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取得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四项原创性理论
1.语文教育智能势差理论。胡立根、陶波团队清晰界定了“智能势差”这一概念。他们明确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科智能水平的差值定义为“教学智能势差”,以此考察各科教学,发现其他学科,其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大多能保持一定的“智能势差”。而语文学科因为是母语,其学习内容的熟知性、习染性以及前过程的丰富性,使得其智能势差随学段升高而严重递减。高中语文学习属于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智能势差更显微小,尤其师生之间呈现微势差、零势差甚至负势差,教学过程其智能流动处于“缓流”状态,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据此,研究团队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系统要保持适当智能势差,超越形式技术,超越规范,走向“智能与精神”双重建构,走向探究与创造,提升育人功能。
2.语文教材双重价值理论。他们把教材选文作者意图现出的价值定义为文本的“原生价值”,将语文教材编者意图体现出的价值定义为文本的“教学价值”。语文教材作者与编者分离,带来了文本“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分离,甚至“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明暗颠倒,使得文本教学价值难以有效实现,导致语文教学容易迷失于原生价值之中,往往将语文课上成班会课、政治课、历史课;导致教学往往只重单篇解剖,缺少系统训练。并由此提出,语文教育研究必须探索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核心能力系统,确立语文课程与教学大致清晰的智能主线,减少教学的随意、重复和疏漏。
3.读写单相虚位对话。他们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团队研究发现,阅读与写作这种对话的特殊性在于都有一方不在现场:就读而言,作者不在现场;就写而言,读者不在现场。我们将这种一方不在现场的对话定义为“主体单相虚位对话”。从技能角度说,语文教育研究应该研究细化这些能力,教学中要努力发展学生“虚位对话”的能力。
4.写作价值建构。他们提出写作决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作者“价值建构”,其过程包括“价值发现、价值整理、价值表现”,写作大部分工作,是在观察、感悟和研究。学生的写作学习,也不只是写作技巧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发展认知、增进思维、提升境界的过程,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思想精神升华的过程。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写作是一个由观察为主到感受、体验而至体验、研究为主的渐进过程。小学重在观察,初中重在感悟,高中重在研究,这当是基础教育三学段作文教学的主要区别。由此提出,高中作文教学要扭转技术化倾向,建立“价值建构”作文课程体系。
(二)高中语文“一体双核三线三环九式”育人模型
团队研究认为高中语文教育要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思想,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与教学必须实现三个结合和五个转向:三个结合,指宏观与微观结合,综合性与序列性结合,系统训练与海量读写相结合。五个转向,即由形式技巧训练为主转向重视智慧与精神的培育;由偏重规范转向探究与创造;由“‘教’读”逐渐转向“‘教’写”;由写作技巧学习转向价值建构;由单一教学方式转向多层次立体型教学。为此,团队从课程理念、内容到课程实施,构建起了高中语文“一体双核三线三环九式”育人模型。如下图:
(1)一体,即国家课程。整个改革和实验依托于国家课程与教材,是国家课程的细化、补充,要保证国家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增值性。
(2)双核,即课程目标指向“语文智能与思想精神”的双重建构,凸显并提升语文课程的认知发展价值和精神培育价值,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3)三线,即国家课程细化三主线。
主线之一:核心能力训练线。基于“读写主体单相虚位对话”理论和“写作价值建构”理论,构建出高中生阅读与写作核心能力系统,编写出相应训练材料,细化国家课程,将国家教材隐含的能力训练落在实处。提出学生“十大阅读核心能力”,即“对话、梳理、发现、追问、比较、联想、探究、选择、速读、笔记”;“十大写作核心能力”,即“观察、认知、发现、联想、构架、赋形、交际、创新、模仿、修缮”。
主线之二:主题思辨读写线。他们结合国家教材相关人文主题,选取人生必须思考的问题,如“生命、发展、情感”人生三难题,“人与自然、人与家国、人与历史”人类三关系,“文化、科学、哲学”文明三主题,“审美艺术、经典美文、古典诗词”语文学习三主题,以主题探究为框架,编写出版《青少年核心素养经典阅读课》丛书12册,为学生提供思维、精神、审美的范例和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读写。
主线之三:文化观念梳理渗透线。以“启智培根、明道铸魂”为目标,瞄准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智慧,提取传统文化观念54个关键词:
以此建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框架,编写出版《中国智慧(54堂国学课)》丛书(3册)和《中国智慧原典导读》丛书(3册)。结合国家教材和自编丛书,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梳理和思辨,帮助教师在教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优秀观念,乃至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中国智慧,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三者结合,最终建构起三线互动的高中语文内容系统:
(4)三环九式教学模型
第一环,课程化训练,包含“常规任务-核心任务-随机任务”三式。语文能力提升需要序列训练,但文本是综合的,教学既要突出训练重点和主线,又要让学生对教材有充分的阅读乃至涵泳,研究团队设置“常规任务-核心任务-随机任务”。教学先解决常规任务,再突击核心任务,并顺势解决随机任务。
第二环,读写场域营造,包括“智能情境场-愤悱心理场-群体交流场”三式。语文教学要有技能训练意识,但语文读写更是智慧活动、情景应变,更是体验与创造。训练价值在技术不在智慧,更不在创造。智慧、应变、创造,靠情境激发、认知挑战和任务驱动,他们将教学中营造这种“激发、挑战、驱动”的真实任务与情境,称为“建场”。认为语文教育,“教”的价值有限,而“场”的价值无限。于是他们特别提出“读写场域营造”,具体包括营造三种场域:
一是智能情境场,为学生搭建语文智能活动情境场,例如将学校图书馆藏书分期分批大量投放到班级教室和走廊,让校园成为书的海洋,学生不用办任何手续即可随手翻阅、随时翻阅;首创少年文学院(成员四五百人);成立学生剧社和各种语文社团;首创学科活动周、文学大观园、大型师生文学游园会;鼓励学生自办刊物(三份学生刊物);鼓励学生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交流发表。
二是愤悱心理场,教学中设置语文问题的真实情境,力争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愤悱”状态,促其自参自悟,获得智慧发展。
三是群体交流场,在学生自学小组的基础上,引导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包括长期共同体(一年以上)和临时合作小组。
第三环,个体深度对话,包括“心灵唤醒-答疑解惑-思想碰撞”三式。班级教学是同步性的,但学生个体有差异,取向有区别,而语文学习更具个性化。为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师生个体之间深度的心灵对话,主要有三种对话: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重在“心灵唤醒”,对中等程度的学生重在“答疑解惑”,对于尖子生、特长生重在“思想碰撞”。
四、成果应用实效显著,影响深远
他们的研究成果来自教学一线,也直接作用于教学一线。自在红岭中学高中部实践应用以来,掀起了全校性读写高潮,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量显著增加,生均周阅读量达4万字,周语文类写作量超2千字。激发了读写热情和潜力,发展了语言创造力,丰富了学生精神思想,形成了备受关注的“深圳红岭中学语文现象”:近十年红岭中学学生出版中外哲学思想述评、长短篇小说、科幻小说、散文集、诗歌集等作品22部,销量40余万册;另有10部已列入出版计划。培养青少年作家、文艺评论家10名,含中国作协会员1人,梁晓声青年文学奖提名1人、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特等奖2人、市作文英雄总冠军1人。11人获市十佳文学少年。形成了一个青少年作家、文艺评论家群。高考语文成绩始终列全市同类学校榜首。推广到全福田区,在全区掀起了青少年读写热潮,学生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文章近万篇;仅2021年,出版学生各类作品28部。形成了“福田区青少年文学现象”,以致教育局领导也因此应邀赴北大“未名论坛”作《营造青少年读写场域》专题介绍。
“教材双重价值”概念成为语文教材分析的重要概念;“教育智能势差”概念收入《中国基础教育年鉴》,被教学理论界广泛采用;主题思辨课程之《青少年核心素养经典阅读课》丛书12册列入中国足彩在线:《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目录》,四年已出三版;传统文化课程在《语文报》开设专栏,连载48期。教学“在场、建场”理念与方式影响超越学科,“在场·建场”讲座在京、苏、鲁等21省市百余场。中央文明办《工作简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道300余次;省教研院教研大讲堂设专场全国展播。9篇论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其中2篇头版转载);《语文教学通讯》以《语文教育的困局与破局》为总题,连续三期刊发本成果系列长文。发表论文74篇,出版论著8部、课程丛书17册,师生作品销量近80万册。成果持有人应邀至60多个城市讲座400余场,分享成果。
中国教育学会初专委副理事长、福田区教科院院长郭其俊表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对促进教研员职业发展、专业发展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福田教科院将持续推动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展示和孵化工作,促进福田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