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真情,育人无止境 成都石室双楠的温情育人故事仍在续写
编者按:
“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中国足彩在线:教书育人,古人早有论述,认为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见,而为人师表的老师却难得一见。而在我国义务教育步入“双新”时代,对教师的师德师风以及教学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良师”亦已成为在一所学校当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旗帜和标杆。
近日,我们走进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聆听了该校九年级六位具有多年教龄的“良师”讲述他们与这所学校的不解之缘,在朴实简单的文字背后,见证了他们在教育事业上所付出的诸多努力。
“敬畏教育、满怀责任、精细工作、精准管理。”
冯晓川 教龄20年 九年级年级组长 武侯区优秀班主任、武侯区优秀青年教师
作为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2020级九年级年级组长,冯晓川自2006年调入石室双楠,便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航程。
“我们都要带着虔诚的心去履行教育的使命,这种敬畏是由衷的。”在冯晓川看来,教育是可以丰盈师者精神世界的,学生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当培育出人格完善、于国家、于民族有贡献的人才,教师的内心便会充满骄傲。
冯晓川表示,年级组教师主要由学科备课组和班主任组成,学科组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核心团队,而班主任,则是引领学生建构精神、充满行动力量的精神领袖,要同时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更要重视精细工作、精准管理。“我们通过专业研究和专业探讨不断强化责任心,深化责任意识,我们深知,学生的未来大于一切,这就是敬畏,这就是责任。”
在德育工作方面,冯晓川每月都会根据学校统一安排进行一次班级文化建设,深化班级文化内涵,引领学生思想;针对年级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他在班主任“碰头会”上及时与大家共商对策;同时充分利用家长会,通过多种方式,尽力做好家校联动。同时,在学科组工作中,冯晓川与其他老师共同努力探索新课标下教学的新模式,通过集体备课,各备课组研究教材、教法、统一教案,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运用集体智慧,发挥集体优势,使教学更加有效。
“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只要我们同心、齐心、齐力,一定会再获丰收。”对于未来,冯晓川充满了希望和动力。
“但愿每一趟旅程,我和我的学生们都能尽兴而归。”
王倩珏 教龄8年 语文备课组组长
2015年,尚未离开大学校园的王倩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武侯区教师公招。据她回忆,那次笔试的考场恰好设在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走过绿草坪,踏进那幢橙色教学楼的瞬间,我忽然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我未来还会无数次像今天这般走进这里。”
一个月以后,王倩珏通过了公招考试,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石室双楠,与这所学校的缘分由此开始。
“来到双楠后,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良师益友,有博闻强识的李朝国老师、洒脱豁达的曾劲松老师、严谨细致的冯晓川老师……这些优秀的前辈都是我教学路上的引路人,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作为语文老师应有的品质和追求,更得到了无尽的关怀与支持。”回忆起成长道路,王倩珏充满了感恩,在各位前辈的关怀和支持下,她也一路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八载光阴匆匆而逝,转眼间,她的第二届学生已即将毕业。
“犹记得初二上册语文课本最后一篇是《如梦令》,李清照在词中回忆自己的少年生活,溪亭饮宴结束,半醉半醒间竟乘着小舟误闯入藕花深处,一派天真烂漫、恣意快活。”王倩珏谈到,学生们学至此处,恰处于词中所记的那个年纪,而他们身处其中,自然懵然无知,只一心要往前,念着“争渡,争渡”,等想起回头看那天黄昏怎么也望不见头的藕花丛时,小舟已划出去好远了。而当老师,也许正是这样来回摆渡,送走一批又一批孩子。如今他们靠岸,而王倩珏也即将再次回航,除了落寞也余下一丝欣慰,“这一路的好风景,是我带他们看的,接下来,我还将带着中国足彩在线:的孩子去领略。”
她说:“我的教育生涯不知能有几次这样的来回,但愿每一趟旅程,我和我的学生们都能尽兴而归。”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徐丹 教龄19年 数学备课组组长
坚守在教育岗位上19年,徐丹本着“用心灵教书,用大爱育人,俯首凝视,静待花开”的教育理念,凭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用心地做好教育中的每一件小事,耐心地对待班里的每一名学生,用全部的爱心去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她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坚信教育好每一名学生才是作为教师最大的荣耀。
徐丹认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应当因材施教,精益求精,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碰出知识的火花。作为一名班主任,则应当努力去贴近孩子们,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去感受和理解的孩子们的言行,把自己的感受、疑惑分享给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努力。
她表示,“用爱心与陪伴,为孩子们指引前行的方向。希望我能不断把自己变得更好,把教育当作一场温暖的修行用爱心与责任教书育人,用爱岗敬业赢得学生的爱戴。”
“默默耕耘,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易婵娟 教龄16年 英语备课组组长
“我第一次来到石室双楠,感受到的是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勃勃生机,平静温暖的阳光下,古香古色的大厅展示着学生们的优秀诗词作品,朗朗读书声充满了整个校园,孩子们脸上洋溢着阳光和自信的笑容,从那一刻起,我便爱上了这所学校和学生们。”
从教16载,春华秋实,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易婵娟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自己对英语教学事业的热爱,默默耕耘,努力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她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和激励机制,用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组织发动学生积极参加校、区、市、省英语比赛,帮助学生在各级舞台上展示风采,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易婵娟以“严爱”的方式促进学生持续成长,不溺爱不迁就,引导他们克服弱点,扬帆起航;采用“博爱”的方式,千方百计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引领他们提高;以“宠爱”的方式与学生们谈心,给予孩子们鼓励,并在班内实行师生“导师制”和同学“互助制”,多维度引导孩子们共同进步。
“教育教学是一件有耕耘,有收获又快乐的事。”易婵娟表示,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她将一如既往坚守内心最初的热爱与执着,孜孜不卷的探索前行。
一专多能,多重“身份”,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多彩
朱柯宇 教龄20年 化学备课组组长
2007年,正值青春年华的朱柯宇来到了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在教师岗位上一待就是16年。他的青春在这里度过,教育生涯也在这里逐渐生根发芽、丰沛滋润。
作为一名初三化学教师,朱柯宇从不把自己的工作拘泥于只和升学、考试、分数相关的圈子里,他热爱声乐、主持、旅游、摄影,干过德育工作,也在学校需要的“关键时刻”接过了班主任的重担,还首开石室双楠综合实践课程筹划和实操的先河,他是成都市化学骨干教师,成都市化学名师工作室成员,武侯区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多个省市级课题的主研工作,多次应邀承担专业讲座,同时还担纲重要考试的命题及多个教学辅导资料和专业书刊的编委。
多重身份不仅没有拖累朱柯宇的主业,相反助力了她的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不搞题海战术,不靠低效蛮干换取成绩,朱老师的化学课堂时常会给学生们带去一些“小惊喜”。学生们因为喜欢朱老师而热爱化学课,进而演化为热衷思考,崇尚科学探究的可贵精神。这一切,不仅仅是朱柯宇老师的努力,更是石室双楠一脉相承的教学理念,是学校驶入高速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是这一代双楠人向美向善、努力奋斗的必然结果。
“以爱为底色,做有温度的教师,关爱学生,助力成长”
陈玲 教龄23年 物理备课组组长
“我是2004年有幸被学校派来学习参加全市的课堂大赛才与双楠结缘的,当时一走进这所学校,我就被它优美而安静的学习环境吸引,一天学习下来,更是对这里有活力、有朝气、有礼貌的孩子们感到喜爱,心里暗想,能做他们的老师也是幸福的。”谈起和石室双楠的缘分,陈玲记忆犹新。
也就是在第二年,陈玲通过公招考试走进了石室双楠,从此在这片沃土上勤耕细作了17载。回首来时路,陈玲感叹道:“沿着十七年的教坛之路走来,我也曾有年轻气盛的躁动、有屡遭挫折的痛楚,也有不眠不休的焦虑。经过十七年的磨砺,体验到了成长的艰辛与欢乐,真正体会到了教师是光荣的、教书是严谨的、讲台是神圣的,做一个好教师是不容易的。”
17年里,陈玲目睹了学校的巨大变迁:办学规模从多年前的几百人到今天的几千莘莘学子,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师的办公条件也不断完善,办学影响力不断提高,学科建设跨越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年轻教师逐渐成熟,专业设置日趋合理,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教学成绩步步辉煌。她表示,“这些成就的获得,取决于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取决于学校领导的英明决策,也离不开全体教职工的扎实工作和无私奉献。”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陈玲表示,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中国足彩在线:的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乐趣。”
人们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对于教师来讲却可以理解为“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在这年复一年的“送往迎来”中,教师送走了一届届“饱读诗书”的毕业生,又迎来了一批批活泼可爱的孩子们。陈玲说:“学校是个大家庭,我们为学生取得的成绩感到光荣,而学生也会因为在学校里健康成长而感到骄傲!”
韶华已逝,初心不改,在教育事业的建设道路上,陈玲仍然满怀教育热情,以爱为底色,做有温度的教师,守望一树花开,助力学生成长!(图: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