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叶志青:20年坚持“学养课堂”改革的老师与校长
“一生用粉笔写一个‘爱’字。”这是20多年前刚考入师范学校的叶志青在入学第一天的日记中写下的话,也是叶志青多年来的坚守与写照。从初入学时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雕像前悄悄许下教育梦想的稚嫩学子,到坚持“学养课堂”改革的老师、校长,20载风云变幻,叶志青已是深圳市名校长,不变的是叶志青爱学生、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爱创新、爱改革的初心。不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校长,三尺讲台都是叶志青坚定、执着的追求。大浪淘沙,叶志青爱的种子悄然发芽,如今已长成蔚然成荫的大树,托起无数的桃李芬芳,播撒下中国足彩在线:的梦想。
弦歌不辍,芳华待灼。从业20余年,叶志青始终奋战在教学一线,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改革。他说:“只有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扎根教学一线,才能真正理解教学改革,真正推进教学改革。”他是核心素养导向的学养课堂教学的长期探索者和大胆改革者,一直扎实且坚定地推进整校教育教学改革。以爱为基,勇于探索的他既是教学改革的创新型校长,也是善于总结反思的研究型校长。
爱学生:以生为本,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学习
毕业后,叶志青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他发现了需要改进的问题,早早踏出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
曾经有一个学生家长询问叶志青,孩子语文成绩不好该怎么办。当时还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他给出了一些大众化的答案——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多读书等。彼时,“学困生转化”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面对那些学习上暂时落后,怎么帮助和“转化”都没有效果的“学困生”,叶志青陷入沉思:“‘学困生转化表’上填的帮助措施也是我之前给学生家长的答案,可这些绝对的正确答案怎么就不起作用呢?”
秉着对学生的拳拳爱意,叶志青不断在心中追问: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学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于是,他主动要求调到一年级,从教学的第一步开始观察和探索。
通过观察,叶志青发现,在教学中增大学生识字量后,部分学生会读、会写某个生字,却不会用这个字组词和说话。他进一步与一年级的7位语文老师进行交流,调查发现各个班都存在这种现象。此外,他又在学生试卷和作业中发现学生胡乱组词的现象,例如,学生用“跟”字组词,组成“跟子”;用“浅”字组词,组成“浅温”。从这些现象中,叶志青意识到,学生虽然学会了读写某个生字或生词,但不一定理解这个生字或生词的意思,不一定会运用这个生字或生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听和学习是两码事,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了但没有实际理解,就谈不上应用。”叶志青认为,正是“不会学习”,才造成了学习困难。“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他喜欢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学会学习的重要性。
怎样让孩子学会学习,而不是只学会知识点、只学会应试呢?叶志青开始探索课堂改革。他提出“师生导演”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转变原本的“老师讲课学生听”的语文学习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该教学模式有4个特点:首先,先学后教,课前注重学法指导,学生采用“微点批注阅读法”[1]进行预习,让学习真实发生且很有效;其次,重教重育,学科实践中体现学科育人导向,尤其是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再次,少教多学,教师只是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点拨重难点和拓展问题与思考,其余时间都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最后,动态生成,学生的表现正确与否,都将化作老师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生成点。
例如,在《狐狸与乌鸦》一课中,叶志青邀请了5名代表全班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参与备课,确定了自读自悟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叶志青转换身份,以导演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以招聘小演员的方式组织教学,用发散性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基于课本迸发的想象力留下了广阔的舞台,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全国知名语文教学专家,原深圳市教科院教研室副主任、语文教研员赵志祥,听说过叶志青敢想敢干、善于创新的美名,尤其欣赏他的“让儿童学会学习”的教育理念。赵志祥回忆起曾让他印象深刻的叶志青执教的语文研讨课《鱼游到了纸上》时,仍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源自内心的欣赏:“他的课把我吸引住了,我特别欣赏他教学内容上恰到好处的撷取与匠心独运的设计巧妙结合,欣赏他鞭辟入里的深邃与自然而然的引领无痕融合。纵观整堂课,学生学得趣味盎然、灵性飞扬;老师教得轻松机智、自然厚实。说实在的,有点大先生风范。”
为什么叶志青的“师生导演”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效果显著?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副校长张文华博士认为其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模式是将语文学科的文本转化成学生的生动体验,通过内化文本,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个人才艺的演绎,将有利于学生内化并参透文本,最终演绎成创意的表达。”
正是源于对学生的大爱,叶志青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本课堂”。“我推行生本课堂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学习能力最弱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能够听到、学到。”因此,叶志青经常询问稍微落后的学生有关课堂教学的建议,并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当作出调整。例如,在“微点批注阅读法”的课堂汇报中,叶志青往往安排稍弱一些的学生先发言,并着重关注他们能不能理解、有没有学会。
叶志青爱学生还体现在他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清华大学责任教授、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刘沛曾到叶志青担任校长的深圳市龙华区高峰学校(简称“高峰学校”)调研考察,他对此深有感触。
他说,当时,高峰学校旁边是工业区,学校就读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进城务工的工人的孩子。“大部分学生都住在出租屋,他们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都没有那么好,学习资源也相对匮乏。叶志青是怎么做的呢?他把学校的体育资源、科学实验资源、图书馆资源、艺术资源一周7天,全天侯向学生开放。”
而小孩的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如果图书馆的书丢了该怎么办呢?“他有这么一个制度,他借书是不登记的,你们喜欢看书,太好了,拿回去。他给孩子们说,书万一丢了,你来报告一下,并且拿家里的书来交换,如果家里实在没有什么书,丢了就丢了。”刘沛认为,叶志青的这种方式、这种理念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被信任、被鼓励的环境,让经济条件没有那么好的学生能够从容不迫地学习和生活。
爱创新改革:学养培育体系探索与建设
从生本课堂,到学本课堂,再到学养课堂、学本治理,从2004年至今,多年孜孜不倦、多年锐意创新,叶志青探索出学养培育体系的建设道路。
2011年,经过公开竞聘,年轻的叶志青成为高峰学校校长。32岁的他成为了当时“深圳市最年轻的校长”,带着他的管理团队,勇于进行课程改革和管理创新,通过学养课堂改革,成功将当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高达90%的高峰学校,打造成一所备受赞誉、教育成果卓越的优质学校。而后,去到创新实验学校担任校长的他带着教学改革理念,将该校的学养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推上新高度。今年8月,叶志青来到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民治校区担任校长,已是名校长的他仍孜孜不倦,深耕于教学一线,进行教改探索和实践。
从“生本课堂”到“学养课堂”的改革探索
叶志青提出的生本课堂即转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由“师本”为主转向“生本”为主,解决学生的主体性、语文学习方式、学习工具等问题和教师重“教”轻“育”问题。在“生本课堂”推行了一段时间后,叶志青发现,学习的过程并不只是他一开始想到的“听”转化为“学”这么简单,而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贯彻始终、紧密联系。因此,他又继续迈出了探索“学本课堂”的一步。
在叶志青看来,“学本课堂”即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叶志青团队将各学科按照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认知层级,制定了“学本课堂”学习方法提升路线图,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提问的能力,学会问难、问惑、质疑、发新问。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一种习惯,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的症结点找到,分析并生成一个能表述出来的问题。此外,叶志青还倡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不管质疑的是对是错,质的过程本身都是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在“学本课堂”的实践基础上,他继而开始了语文学科课堂的改革转型——“学养课堂”,也被称作“n+2+2”。“n”代表语文课本的周授课数,两个“2”分别表示经典诵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周课时数。例如,一周有7节语文课,也就是“3+2+2”,那么有3节课老师带领学生用“微点批注阅读法”进行学习,再分别进行两节课的经典诵读和整本书阅读。叶志青解释:“大量的阅读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理解并践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品质。”
叶志青还建立了阅读激励制度。深圳市叶志青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深圳市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学校校长,原高峰学校教科室主任刘淑萍介绍,学生可以把阅读的心得体会和阅读量存到阅读存折里,如果阅读量达到700万字并通过答辩,学生就会被授予“阅读小学士”称号,穿学士服、戴学士帽和语文老师合照,并且把照片贴到“学位证书”上;如果达到1400万字,可以成为“阅读小硕士”,穿硕士服、戴硕士帽和教导主任合照;如果达到2000万字,就是“阅读小博士”,穿博士服、戴博士帽和校长合照。700万字的阅读量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学段要求学生完成的阅读量,而叶志青的学生往往在一到三年级就完成了这个目标。并且,答辩的环节促进学生真正去阅读、去理解,而非走马观花,雁过无痕。
在“学养课堂”上,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学养。叶志青表示,“学养”是指学识、学问和修养,学业上的修养,即格物致知,学问思辨,知行合一。修养是人的思想、品行、知识、技能、艺术与情感等经过修炼达到一定水平而体现出来的综合素养,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素养是平日的修养,我们理解为新时代君子人格,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培育学生学养,从学养内化为修养,从修养固化为素养,学问古今中外,修成内外本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养。”叶志青说,一是要强调学习价值观,二是要强调从外化转变为以内化为主,内外兼修。
叶志青带头开讲“学养课堂”示范课,获得家长一致好评
整校学养培育体系建设
在语文学科“学养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叶志青开始向全校推行全学科的“学养课堂”。一时间,曾经被所谓“主科”挤占的音乐、体育、美术和科学课成了孩子们培养个人爱好、发掘自我潜力和充满欢声笑语的学习天地。
一般学校的课表上只有“体育”“美术”“音乐”,而叶志青的学养培育体系中,实行“模块教学”,由音体美专职教师为分别申报某课程的同学集中授课,两节连上。音乐课堂开设声乐、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民乐、管乐、吉他、竖笛、葫芦丝、小提琴、古筝、电子琴、奥尔夫音乐、戏剧等分类选修课程,美术课程开设儿童画、版画、国画、素描、书法、陶艺、黏土、剪纸、小制作、摄影、动漫、创意设计等分类选修课程。刘沛谈道,模块课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课程富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生通过几年学习多项技能,实现内容的贯通和整合,从而在毕业时达到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追求课堂的多样性的同时,叶志青也对课堂质量非常自信:“如果想学芭蕾就选芭蕾,专业的芭蕾舞老师来教你,而且一年以后保准你能立起足尖来。”
为了在学校层面上实现学养培育体系,叶志青积极推行走班制,推动分类、分层、分组学习。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开展分类学习。三至八年级体育、音乐、美术学科实行选课走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和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内容模块,走班上课;尊重学生认知差异,开展分层学习。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分A、B、I三层进行走班教学改革;尊重学生和学科特点,开展分组学习,采用一个班级分两个小组由两个教师同时上课的方式,实现小学科学,一、二年级音乐和美术走班分组学习,在大班额的前提下实现小班教学独有的对学生个体的关照。
在探索之初,虽然很多学校都在做分层教学,但其效果饱受争议。有一次龙华区考察学校,一位评委就不同意叶志青校长分层教学的做法。原南山区教科院院长兼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特级教师、中国足彩在线: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禹明也参与了这次考察,他对这个小插曲记忆深刻:“我觉得这个结果是比较武断的。”在禹明看来,叶志青对于分层教学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利用外教和本地资源将英语分得更细,真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后来他成为市里的名校长,尽管他在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难,但是他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很有定力。”
在课堂之外,叶志青还为学生打造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他鼓励学生在假期“登高峰”,收集路上的树叶、花朵、石块,开学时与同学分享。他还在学校中建立了一个种植着六十余种中草药植物和三十余种蔬果香草的共建花园,学生可以使用花园中心的放大镜细致地观察植物,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叶志青说:“孩子们拿着工具在花园里观察学习是很好的科学课程,在花园里拿着画笔写生是很好的美术课程,在花园里种植采摘是很好的劳动课程,可以从花园的中医知识里学习中医的瑰宝,这是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作出的探索。”
2021年,深圳市龙华区创新试验田建成开放
图源: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文章《【文明创建】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又一共建花园开园》
从语文课堂到全学科课堂,再到整个学校的培育体系,叶志青以“学会学习”为中心,着手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从改革实践中总结出学生学养培育的具体策略,形成了学养为本、学养课堂、学本治理环环相扣的学生学养培育策略体系。
学养为本,知行合一。学养为本的内涵包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科素养为本,以学习素养为本。在叶志青看来,学养课堂既重视学习素养培育,即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又突出立德树人必备修养与品格,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品德修养,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爱教育事业:20载辛勤探索不止步
20载对教育创新、改革的辛勤探索,源自叶志青对教育事业的坚定热爱。
走过20多年的探索道路,叶志青最难忘的是那辆连接学校和深圳书城的公交车、那段往来穿梭的路途,和那些沉浸于教学改革探索、渴望在书海中寻找出路的日子。回忆当初,叶志青仍记得刚毕业时他的第一部手机就丢在了从学校往返深圳书城的公交车上。那趟连接宝安区和罗湖区的公交车,他来回要一个多小时。但正是在这一趟趟的来回穿梭中,他逐渐形成了对课堂的理解,恰恰印证了那句“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些最初的勤奋为他后来的成功探索打下了基础。
对于课堂的深入观察与理解反思也并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在对课堂精益求精的追求中实践出来的。叶志青在工作中一直坚持“磨课”训练法,不断磨练上课水平,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初为人师时,“我先是参阅很多名家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设计,然后设计课堂,并请其他老师听课且提出建议,然后立马修改;再找别的老师听课、提建议和修改,直到找完年级所有的语文老师。”这样,即便是刚毕业没经验的他,在自己的班级上课时,也能呈现出一堂经过多次磨练的成熟课堂。
成为校长后,他仍坚守三尺讲台。“到高峰学校任校长后,他首先就对学校的整体课堂情况进行了了解——大量地去听课。听完所有课之后,他便提出了生本课堂、学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对课堂进行改革。”最让刘淑萍感慨的是,校长本身就事务非常繁忙,但叶志青仍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身实践,不断上公开课,并担任班级的语文老师,带班级的语文教学,“这种校长带头的榜样作用、引领作用也是成功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而这也是叶志青所坚持的,不论是作为老师时自己探索,还是作为校长时带领大家一起探索,他都坚守课堂,进行改革。
“教学没有捷径,从站稳讲台讲好课,到放手让学生去学,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完善“生本课堂”“学本课堂”和“学养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叶志青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但这个过程也使他飞速成长,其间收获的扎实沉淀也成为他勇于引领教学改革的根基。刘淑萍感叹:“他的改革探索和改革力度在整个深圳市来说都是非常超前的。他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从学本到学养,他不断地在对教学理念进行迭代升级,并且身体力行,带着老师一起实践、精进。”
叶志青在深圳创新实验学校开展创未来系列活动,致力于构建创新素养活动课程评价体系
谈及对叶志青的印象,无论是赵志祥,还是刘沛,还是禹明,还是刘淑萍,或是张文华,都提到了叶志青的几个特质——敢想敢干、坚毅不拔、扎根教改、勇于创新和善于学习。叶志青不仅从硬件上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还从课程架构、教学方式和活动开展等方面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遇到的困难挫折总是格外多,可一旦叶志青认定了目标,就会始终如一,久久为功。
一路走来,叶志青没有沉溺于眼前的成就,而是不断精进自己,一边加强学习,一边根据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赵志祥回忆,叶志青有3个让他“没想到”。有一次,赵志祥到叶志青所在的学校作讲座,“这次讲座面向的是全体语文老师,让我没想到的是叶志青校长也亲自坐在台下听讲,而且是从头听到尾。第二个没想到的是,他不是装模做样地听,而是认认真真地听。第三个没想到的是,他如同学生一般,按照我的要求,跟着我的声音,和着我的节奏有板有眼地吟唱。”
无论是在讲台上日复一日的实践总结,还是在未名湖畔全脱产培训学习的反思改进,叶志青始终坚定地推进教学改革,致力于让学生拥有更合适的学习过程、更高的学习能力,勇攀高峰,行无止境。
经历了20年的探索,叶志青对于教育的爱和理解始终如一。“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与修身相统一的过程,要做到知行合一、才德兼备。老师要努力做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人师与经师相统一的大先生,真正地让学生从精神世界上去构建幸福,建立人生幸福感的价值观体系。”对叶志青而言,教育追求的是为学生奠定幸福人生,以及如《大学》中所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财富,我们一定要通过教学改革把花朵培养好,让他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为全人类去散发他的光和热。当然,他可以是强光,也可以是微光,这都没关系,但他一定要愿意并努力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为全人类发出自己的光辉。”叶志青眼中满是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意与深情。(文/孜孜 婷惠 图片来源/叶志青工作室)
注释
[1]“微点批注阅读法”一共有3步。首先是阅读,阅读又分为泛读、朗读和精读3个步骤。泛读是指总体阅读文章,归纳文章大意;朗读是指放声朗诵,发现生字,自主学习生字,理解在上下文具体情境中的字音和字义;精读则是深入研读文章,理解段意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完成这3个阅读步骤后,学生需要自己提出5个问题,并通过各种学习工具自主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交流讨论,对学到的内容进行的汇报展示,并根据大家的学习成果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