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桥中学郭哲心:以历史树德行,用大爱筑未来
古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史能明智,阅人能正心。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向阳桥中学,历史教师郭哲心,从教以来,孜孜不倦地为学生讲述有温度的历史。他用跨越古今的丰繁史料,润物细无声般涵养着向中学子,在点滴间塑造着他们的人文情怀,更用自己的言行,为他们树立着知礼明德的榜样。
(郭哲心)
教育是一种联系
作为历史教师,在郭哲心看来,历史是一门有中国足彩在线:“人”的学科,历史事件虽然是已经发生的、尘埃落定的事实,许多历史事件也无法超脱所属的时代,但其中却必然埋藏着与当今生活相通的普适性哲理,发现它,将它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并从中汲取人生经验,获得思想上的引领,才是历史教育的目的。
“历史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人文知识,借古通今的历史思维更是无价的宝藏,它能使我们明辨是非,更能通过史实,将复杂抽象的哲理变得具象。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建立与学生的联系就至关重要。”郭哲心说到。
对于郭哲心而言,在学校生活中,他始终竭力避免的便是教师的单向输出。不论是他理想中想要通过历史教学带给学生们的东西,还是教育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都需要建立起与学生乃至家长的双向沟通。
(工作中的郭哲心)
为了实现这一点,在课堂上,郭哲心与孩子们一起,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将课堂化为辩论场,抛弃照本宣科,更摒弃“一言堂”,在与学生思想的碰撞中,引领他们抓住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在课堂之外,郭哲心积极与家长沟通,家访对他来讲更是家常便饭,因为他明白,只有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以孩子为中心互相联系,才能实现教育的升华。
教育是一种陪伴
在历史教师之外,郭哲心还担任着班主任的职务。他认为,如果说学科教师工作的重心在于和学生知识方面的联系,那么班主任的工作就在于生活中的陪伴。
2013年投身教育事业,郭哲心执教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经历过这些年来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他,对“陪伴”有着自己的看法:“现如今,学校与家庭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很多孩子的家长工作比从前繁忙不少,很难得抽空陪伴孩子,孩子在学校的时间也被大大延长了,那么要担负起陪伴孩子的责任,班主任责无旁贷。”
郭哲心不断告诉自己,绝不能忽略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他不会允许自己的班上存在“小透明”,学习上,他是孩子们的好老师,生活中,他更是一位好朋友。学生有学习上的困难,他不怕重复,诲人不倦,学生有生活中的苦恼,他凝神聆听,以一位年长者、一位挚友的角度为他们排忧解难,学生从他身上获得的,是平等的对待、及时的正反馈与沉稳的耐心。
(郭哲心与孩子们)
“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付出了时间,故事才会发生,信任才会凝结。这无关年龄,无关身份。”正因为有这样的处世哲学,郭哲心的学生才会心无旁骛地与他共同遨游历史的海洋。
教育是一种传承
当提及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论形成的源头,郭哲心直言,这与他自己的老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驱使着他走上三尺讲台的,也正是与这位老师的“邂逅”。
事实上,郭哲心的学生时代并不能算作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坦言,曾几何时,自己也曾陷入过迷茫失意的泥潭。当时,是他的班主任老师将他拉了出来。郭哲心回忆道:“那时我的老师在我身上花了很多功夫,每一次我犯错误,他都以一种非常正向的方式去引导我,这让我理解到,在面对他人的过错与迷失时,绝不应该以一种呵斥或高高在上的姿态去面对,而应当以一种平等与理解的态度去引领他。”这也成为了郭哲心教学理念的基底。
对于郭哲心来讲,这位班主任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位班主任的言行对他人生道路的转向有着重要意义。“他是一位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每次上课,都会整理好衣帽,向我们行礼后才开始上课,是他教会了我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礼节,自我当老师以来,同我的老师一样,我也一日不落地执行着上课前的‘师礼’,我相信,说千万句道理,不如一个行动,更能让我的学生明白荣辱礼节。”
(郭哲心在给学生讲解问题)
师生间,除了知识的传递外,还有思想的传承,郭哲心将他从自己的老师处学来的道理,言传身教,赠与了他的学生,或许这些孩子还尚且不明白老师行为背后的深意,但相信,在漫漫人生路上的某一个夜深人静的片刻,历史课上,一位教师在授课前将眼镜摘下,对着台下一丝不苟地鞠上一躬的场景,会闪回他们的脑海中,那行为中埋藏的历史的文脉,也会忽地点亮,与那匆匆流逝、早已远去的时光,一并共振,激起时代的某粒尘埃。(图:饶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