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彩在线

图片
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中国足彩在线:> 中国教育>

合肥城市学院“三扶”团队到酉阳何家岩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4-08-06 11:26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充分发挥青年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7月26日至31日期间,合肥城市学院精心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扶心·扶志·扶学”乡村育人志愿团队(以下简称“三扶团队”),踏上了前往重庆市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的征途。依托学校特色“三扶”项目与青年优势,融合交流座谈、文艺晚会、调查调研、惠民务实等多种形式,在花田乡何家岩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三扶团队首站抵达何家岩村村史馆,这里珍藏着村落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与奋斗足迹,见证了何家岩村从贫困落后迈向小康的坚实步伐。

村党支部书记何兵向三扶团队详尽介绍了何家岩村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近年来,村庄积极探索并实践“1+1+X” 产业发展模式,不仅推动了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壮大了集体经济,同时秉持“生态讲哲学、生产讲科学、生活讲美学”的核心理念,共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三扶指导老师林岳与村书记何兵交谈

合力前行三扶道 共绘乡村振兴图

“三扶”志愿服务工程于2019年在合肥城市学院启动。经五年的打磨实践与升级迭代,2024年“三扶”课程以跨学科启发式引导和动手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首次独立编纂了一套跨学科的三扶学习材料。这套材料巧妙地将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与引人入胜的故事,成功地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孩子们易于接受、乐于探索的趣味内容。

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受益面,提升服务效果,三扶团队将明轮船、风力车等一系列实验器材翻山越岭,运送到偏远的深山之中,让中国足彩在线:的孩子有机会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从而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

三扶志愿者赵远佳采用跨学科学习材料进行引导教学

通过制作“摇摇爬虫”“水火箭”等趣味实验,团队与孩子们共同探索科学奥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习在欢声笑语中变得轻松愉快。此外,团队还引导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劳动,让他们在稻田与草原间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是对传统三扶模式的一次大胆创新,更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次深情关怀。

三扶志愿者引导孩子们制作科学模型

同时,团队成员以魔术教学的形式,搬来了一台炫酷的3D打印机!一进门,它就成了所有孩子眼中的超级明星,大家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

孩子们在观察3D打印机

期间,三扶志愿者赵远佳笑着对孩子们说“看好了哦,小魔术师们!”,然后启动了这台神奇的小盒子。只见它“嘟嘟嘟”地运作起来,就像是在跳一场高科技的舞蹈。志愿者们一边操作设计软件,一边跟孩子们聊天,告诉他们这个魔法是怎么从一张平平无奇的图片,变成三维立体的“真家伙”的。

“哇,它真的在动!”一个小朋友惊呼道。没错,3D打印机就像是个勤劳的小蜜蜂,一层层地往上叠加材料,好像在搭建一个秘密的城堡。孩子们围在一旁,眼睛瞪得圆圆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终于,当那个精美的3D打印作品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孩子们兴奋地跳起来,欢呼声、掌声交织在一起,就像在开一场欢乐的派对。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要摸一摸这个神奇的作品,好像这样就能把这份快乐和创意永远留在心里。

科技赋能换新貌 光影留痕绘美好

为助力何家岩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扶团队携带相机、无人机等先进设备,深入草原、梯田,捕捉并记录下了乡村的田园风光。同时,团队还为村民们提供志愿服务,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笑容与日常,用拍立得即时打印出属于他们的珍贵记忆。团队负责人杨劲松说道:“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纸质照片身影逐渐减少。通过拍立得即时打印的照片,不仅是一份可触碰的记录,更是一种情怀的记忆。留下乡愁,留下记忆,留下美好。”

三扶团队为村民记录美好时光

此次,三扶团队还为小朋友们制作了精美的明信片。每套有八张,正面是从古代到当代八位思想家中国足彩在线:“正心、立志、勤学”的相关论述和期望,背面是祖国大美山川的图片。这些明信片不仅承载着关爱与期望,更寄托了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

文化交融心相牵 同心共谱民族情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三扶团队深入少数民族儿童之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的宣讲之外,带来了独具安徽韵味的戏曲——黄梅戏。

团队还积极学习土家族摆手舞,学唱土家族特色民间音乐阿拉调,并举办文艺汇演,与村民们载歌载舞,共同欢庆。这一系列文艺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留下了美好回忆。

三扶成员们身穿民族服装,与当地民众共跳摆手舞。

青春之花始盛开 挺膺前行促振兴

在何家岩村的五天志愿服务后,合肥城市学院三扶团队将继续奔赴重庆彭水、石柱、万州、永川等地,以及全国中国足彩在线:地方。引导广大合城青年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上好社会“大思政课”,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文:蔡海结 杨劲松/图:杨文博)

【责任编辑:曾瑞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