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躬耕“教育强国”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广大教师大力弘扬和传承“教育家精神”,在思想引领、素养提升和品质教育上,躬耕“教育强国”。
思想引领,铸就“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师德师风“新高地”。思想的力量,源自实践和引领。“教育家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思想力量,引领教师在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思想高地上,种下师德师风的种子,成为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灵魂和生命,并为学生树立起了好榜样,故“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师德师风。在民族危亡之际,蔡元培、张伯苓、徐特立等著名教育家,以至诚报国之心,走上教育救国之路,他们不仅把知识和智慧传授给学生,更以自身实践激发学生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以高尚的师德,涵养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师德情操;华北联大,以开赴敌后抗日前线方式支持抗战,他们如同利剑一般“插向敌人的心脏”;西南联大学子,投笔从戎为国赴死,用生命捍卫祖国尊严;一声令下,交通大学西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义无反顾的实践和引领,正是“大教育家们”热爱教育和关爱学生的“生动注脚”,是我们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涌现出了中国足彩在线:的“新榜样”。为消除教育发展不平衡、改变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状况,校长张桂梅把一生和一切都献给了失学女娃;教师支月英坚守深山小学四十年,躬耕“教学一线”无怨无悔;教师陈立群、钟扬、朱敏才、孙丽娜,长期在高原和大山里支教,他们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托起了学生“用教育改变命运”的梦想。
素养提升,共绘“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学生成才“新画卷”。教育的核心,在于启发学生智慧和培养其心性。“教育家精神”对当今教师的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又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教育情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先进教育理念是“育苗”的土壤和环境,人文素养和情怀素养则是“壮苗”的阳光和雨露,只有具备“护苗”条件并因地制宜“栽培耕耘”,才能呵苗成树、育树成材,故“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就是教师素养。在中华民族名师辈出的“历史画卷”中,有许多教育家的理念和实践,至今影响深远。古有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近有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和实践,皆体现出“大教育家们”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学生成长的倾心关爱,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传承。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又有了新的“先锋者”。中国法制史学家张晋藩、优秀班主任李庾南、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李龙梅、幼儿园园长崔利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禹诚,他们在“大中小幼职特”各条教育战线上,因材施教,启智润心,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关爱和成长,特别是现代AI教育技术的运用,更是提供了最大化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条件。“先锋者们“身上所彰显出的“教育家精神”,既是广大教师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更是推动教育强国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
品质教育,激发“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活力”。教育质量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育品质的提升,需要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步革新。“教育家精神”将教师对品质教育的追求,化为了课堂上培养学生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教学实践,化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思维力、能独立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力,化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原动力,故“教育家精神”的关键,是教育教学品质。从张伯苓的“教育救国”到近现代的教育实践,品质始终是教育追求的核心。在近现代教育中,“翘楚”比比皆是。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为科技自强“以身许国”,让中国教育家爱国主义精神的绵延不绝和发扬光大;乡村教师马景武自创歌谣和教具,让扫盲识字变成了农民喜闻乐见的“听歌子”“看把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大家编小书”,尽心竭力只为中小学通用教材“无篇不精”。这些教育者的创新做法,无不体现出他们“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开发教学方法、对教学质效孜孜以求的“教育活力”,是我们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学习方向。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又有了“新典范”。全国首批特级教师代表斯霞、霍懋征和人民教育家于漪,用“爱的艺术”春风化雨;朱九思、潘懋元、任继周、高铭暄、卫兴华、王振义、叶澜、李吉林等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在高校转型、学科建设、理论探索和教法创新等诸多方面锐意进取,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光荣完成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提质增效的使命,是“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典范。
每一位教师都是培养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弘扬“教育家精神”,躬耕“教育强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用一生付出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宜宾市翠屏区教育和体育局:潘颖杰 廖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