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苏氏家风 解析成才密码
身为眉山人,总会有一种自豪,想这眉山当是人杰地灵,才能孕育出光耀千古的三苏父子。一直想写一写苏东坡,想沿着时间的经线和他足迹的纬线,去探寻他的成长历程,去解析他的成才密码。
用林语堂的话来说:“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见的。”苏东坡伟大的人格,肯定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苏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有着怎样的家风呢?我们缘木求鱼,且梳理一二。
乐善好施,平等随和的家风。苏家在当时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也许还比较富有。1036年苏东坡降生时,他祖父仍健在。他的祖父不识字,但为人仗义,人品不凡。有两件事可证:有一年荒年,他祖父曾开仓散尽头年储存的三四万石存粮。他祖父衣食无忧,时常与亲友农人一起席地而坐,饮酒谈笑。当二儿子(东坡的叔父)赶考高中,官家的喜报送达时,他也未丢自然质朴的本色。可见苏东坡祖父胸襟气度的开阔,心地的纯厚善良。我们不禁会想到苏东坡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谈笑有鸿儒,往来亦有白丁。他曾对弟弟子由说过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豁达乐观的性格让他文思有了源头活水,让他苦哈哈的贬谪生涯多了几多趣味。东坡一生虽历尽曲折,却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就像一阵清风。
尊重包容,以学为荣的家风。中国足彩在线:“尊重包容”这一点,在苏东坡父亲苏洵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苏洵禀赋极高,但特立独行。人人都知道他“二十七始发愤”,且一发不可收拾,父子三人名动京城,且文名不为才气纵横的儿子所掩盖,实属大器晚成,令人惊叹。如果说他年轻时没有读书写字做文章,一味游戏人间,我是不信的。所谓厚积方能薄发,我们更愿意相信年轻的苏洵个性自由,思想独立,随性洒脱。但庆幸的是,他有包容他、相信他的父亲和妻子。从他写给妻子(苏东坡的母亲)的祭文里可以看出,妻子曾激励他努力向学。
说到“以学为荣”,我不由想到苏轼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苏母正教儿子读《后汉书》,其中有一篇《范滂传》,讲的是正直的学者范滂的事迹。年幼的东坡读后,望着母亲说:“我长大之后想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说:“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这里,我们可以读到三个信息:一是苏母相信自己的儿子,以榜样励之;二是在当时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苏母不以功名利禄为诱,而是以学为荣,激励儿子做一名正直的学者,尤为可贵;三是苏母励子先励己,律子先律己,真是修身教子的典范。试问,有这样的母亲,又怎会没有志存高远,品格贵重的苏东坡。
说到学习,我们中国足彩在线:是慨叹苏东坡的天才聪颖,仿佛一切与生俱来。非也。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了高一级的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背诵。苏东坡读书时,不但熟练背诵,还把要背的经史典籍都抄了一遍。这为他后来写作时文思泉涌、信手拈来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可见,死记硬背也并非无益,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不能只凭兴趣,应试教育也能培养人才,唯努力刻苦必不可少。现在有些人提出要巧学,不要苦学。我想说:巧学是方法,是技能,苦学是态度,是勤勉,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要件,并不矛盾。
家庭和谐,兄友弟恭的家风。在家庭生活上,东坡是幸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排解了他人生的苦难。苏轼19岁就遇到了“类有识者”的初恋王弗。在王弗的辅助下,青年时期的苏轼避开了很多陷阱和风险。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依然饱含真情地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对每一个时期陪伴在他身边的爱人都是倾注了全部的真情。侍妾王朝云与东坡更是一段红颜易得,知己难求的千古佳话。明争暗斗、兄弟阋墙的事情自古以来,从现实生活到电视作品都不少见。而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则是从始至终都是兄友弟恭,令人感动。弟弟苏辙比东坡小三岁,气质恬静、稳健、实际。东坡对弟弟而言不但是同学,而且是知己,是良师。他在一首诗中曾写到:“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兄弟间时常写诗互相赠寄以通音信,手足之情,可见一斑。最为称颂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名句,当年那轮明月同时照耀着兄弟二人,同时托起空间无法阻隔的血脉亲情。
愚以为“乐善好施、平等随和;尊重包容、以学为荣;家庭和谐、兄友弟恭”这三大苏氏家风构成了苏氏的家族气质,为东坡的成长、人格的形成起到了导向和奠基作用,也当为吾辈典范。(眉山市青神县实验小学校 刘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