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
春日校园,阳光明媚。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一角,眉山市党史和方志馆内,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正在展开。
一张群众们修建黑龙滩大坝的黑白照片已略微泛黄,画面中,赤膊的民工们正用箢篼挑土,夯硪起落的瞬间被定格成永恒。眉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雷嘉欣带着2024级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的三十余名学生驻足观看,交流问答之间,思想的光芒仿若穿越春光和时光,把大家的思绪带回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环视着沉浸其中的同学,雷嘉欣与同学们交流道:“这座由30万仁寿群众肩挑背扛建成的水利丰碑,不仅是工程技术奇迹,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鲜活教材。”
闻言,同学们屡屡点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学生曹栩晨在本子上写道:“父辈用扁担挑出的不仅是土石方,更是集体主义信仰;而我们用数控机床雕刻的不仅是零件,更是科技报国的决心。”
本场“行走的思政课”让历史与当下在时光中交织,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种打破传统课堂边界的教学场景,正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改革创新行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生动呈现。作为眉山唯一公办高职院校,学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立足新时代育人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理论筑基、实践淬炼、文化浸润”三位一体,全新的育人体系业已成型。
在这里,创新驱动教学改革。由25名教师组成的思政教学团队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将理论教学、虚拟仿真、实践体验有机结合,在2024年成功建设VR虚拟仿真实训室。在虚拟仿真实验室,同学们可以通过VR设备“走进”南湖红船会议现场,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伟大的建党精神。“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让理论变得鲜活可触。”2023级产业学院学生蒋立业在体验后表示。
在这里,红色基因延伸传承。在青神红色西山实践基地,师生采集的近百个革命故事正转化为鲜活教材。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区域内十余所大中小学开展集体备课构建完整的思政育人链条,这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培养,既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又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这里,科技赋能壮大“粮仓”。在永丰村科技小院的稻田边,思政教师们为同学们介绍永丰村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秘诀,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大家知农、爱农、学农、兴农。
在这里,匠心精神生动融入。在学校数控实训室,机床的轰鸣声与思政课的讨论声奇妙地交织。学生李薇戴着安全帽,正对照着工作台上的零件给同学们讲解:“你看这个齿轮的误差必须控制在0.002毫米以内,就像我们做人……”“就像做人要守住底线!”旁边的同学抢过话头,满屋笑声荡漾。这样的“大学生讲思政课”每学期都在轮番上演,同学们在机床前记录的不仅是工艺参数,更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通过角色互换,青年学子将专业技能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实践中深化了对职业精神的理解。
夜幕总是如期降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办公室的明灯总随之明亮。灯下,思政课教师团队正在讨论如何不断推动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我们要让思政教育像春雨渗透大地那样自然。”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熊祥梅指着正在完善的“课程思政案例库”介绍道:“下学期我们将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特色专业中嵌入中国足彩在线:产业报国案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
春风拂面暖人心,知行合一发新枝,在教师团队们的雨露滋润下结新果。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在教学创新与实践育人领域屡获佳绩。教师团队多次斩获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其研发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两翼三驱动”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眉山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师生团队创作的《最大公约数》《建设高水平天府粮仓,书写新时代青年答卷》《永不消逝的电波》等10余件作品,先后荣获佳绩;学院教师团队开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被认定为省级思政课程示范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被认定为四川省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示范课……
这些成绩不仅彰显了“知行合一”育人成效,更标志着学校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推进“双高”建设中迈出坚实步伐。以润物无声方式深度融入学校“双高”建设,持续在课程思政案例库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形成特色经验,马克思主义学院育人不止,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有力支撑。(林淼)
供图:眉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