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嘉州学校承办市中区初中语文鲁迅阅读作品教学研讨会
野草蔓发之际,市中区语文教学的春雷唤醒鲁迅文字里的精神火种。近日,由乐山市市中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乐山市嘉州学校承办的“2025年市中区初中语文鲁迅作品阅读教学研讨会”在共美会议室举行。全区七、八、九年级的部分语文教师相聚在嘉州学校会议室,共赴一场思想与智慧交织的盛宴。此次活动由嘉州学校语文教师陈健华主持,聚焦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并展开深入研讨。
活动伊始,嘉州学校副校长万蕾发表致辞。万蕾指出,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在积极探索并构建“深阅读?真对话”的语文课堂范式。此次研讨会上即将呈现的《社戏》《阿长与山海经》《孔乙己》这三堂课,便是该范式的生动实践。
活动中,三位教师以鲁迅的阅读作品为蓝本,呈现了三堂风格不同的研讨课。嘉州学校易中利老师的《社戏》,宛如一幅江南水乡的诗意画卷。课上,易老师以一段充满水乡风情的短片引入,带领学生探寻平桥村成为“乐土”的奥秘。同学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戏与豆令人难忘的缘由,在猜读阿发双喜对话、相遇偷豆环节的分角色朗读中,体悟水乡少年的纯真无邪。他们用诗化的语言赏析文中的写景句,仿佛穿越时空,与鲁迅一同回望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课堂上互动频繁,学生沉浸在鲁迅笔下的世界,热情高涨。
土主中学李学凤老师带来的《阿长与〈山海经〉》,则聚焦于挖掘小人物身上的微光。整堂课以“阿长其人—其心—其情—其光”为主线,引导学生剖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矛盾与温情。学生化身鲁迅,撰写朋友圈,抒发对阿长的思念。在课堂最后,分享身边“微光”故事,将文本中的温情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最后以“发现光、成为光”的寄语升华主题,让平凡小人物的精神光辉熠熠生辉。
嘉祥外国语学校虞凯琳老师的《孔乙己》课堂教学是一场思辨的旅程。虞老师以歌德名言开篇,引导学生“选点、聚焦与透视”经典作品。在《社戏》分析中,对比儿时与成年看戏经历,儿时的美好与成年的压抑形成反差,展现作者对童年和乡村生活的向往。阅读《孔乙己》时,聚焦“咸亨初登场”等情节,分析孔乙己形象,通过对话和掌柜内心活动,揭示当时社会对弱者的麻木不仁、等级森严。最后学以致用,自主选点剖析《祝福》,挖掘社会真相与人性幽微。以经典作品为依托,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解读文本,不仅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更启发学生思考社会与人性,提升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活动尾声,市中区语文教研员李晓勤老师针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重点进行剖析。她指出,课例应“映照鲁迅作品的永恒价值,亦照亮深度教学方向”。经典教学要打破“标签化解读”的局限,依托《社戏》的童年诗情、《阿长与〈山海经〉》的“贬词褒用”、《孔乙己》的“笑中悲凉”等文本细节,通过历史语境还原(如科举制度批判)、跨学科关联(自然美学与人性伦理)和现实议题思辨(底层尊严与群体冷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共鸣。她还鼓励语文教师在尊重文本内核的基础上,以个性化的视角去解读文本,通过多元路径推动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让鲁迅作品成为滋养学生思辨力与人文关怀的源泉。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教学技艺的切磋,更是教育初心的回溯。鲁迅的作品,犹如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民族的灵魂。它以犀利的批判精神,让同学们看清历史的顽疾,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深沉的人文关怀,教会同学们尊重每一个生命,珍视人间的真情。”会议相关负责人表示,初中语文同仁们更应成为“守护火种的摆渡人”,让教育回归唤醒生命的本质,用鲁迅作品的智慧火种,点亮学生求知的心灵灯塔。(文/图:易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