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彩在线

图片
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中国足彩在线:> 中国教育>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调查研究促进思政课教育提质增效

2025-06-17 15:58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成效。近年来,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禀赋和职业教育特色,将调查研究深度融入思政课建设全过程,探索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社会贯通、思政与专业融合”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思政课提质增效提供了生动范例。

以调查研究为基,破解思政课育人瓶颈

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回应时代之问、现实之需。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仍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错位”、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其根源在于对学情、社情、教情的把握不够精准。赣州职业技术学院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是打通思政课“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一是把握时代脉搏,更新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定期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开展调研,将党的创新理论、赣州“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实践、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案例。例如,在讲授“乡村振兴”专题时,教师以于都县梓山镇富硒蔬菜基地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参与大棚种植、技术服务的实践经历,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理论要求具象化。

二是聚焦学生需求,创新教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精准掌握“00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困惑。针对高职学生重实践、强技能的特征,学校推行“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赴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郭大力故居等红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通过口述史料整理、红色主题短视频创作等实践活动,让革命精神从“书本”走进“心坎”。

三是强化问题导向,优化教学评价。建立“过程性考核+实践成果考核”机制,将调研报告、志愿服务记录、技能竞赛中的思政表现纳入学生成绩评定。例如,现代农林工程学院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中,要求学生通过田间调研设计生态防治方案,并在模拟答辩中接受企业专家质询,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闭环育人。

以调查研究为径,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调查研究不仅是方法,更是理念。赣州职业技术学院以系统思维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覆盖”的大思政课生态。

一是整合资源,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矩阵。依托赣南丰富的红色资源,学校挂牌成立“中央苏区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借助《红色文化十讲》等开发相关特色课程。2024年,学校组建10支“红色走读”队伍,深入乡村挖掘革命故事200余个,创作红色主题作品20余部,覆盖师生超万人次。同时,利用“两微一端”发布红色文化专题推文五十余期,实现红色教育“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二是产教融合,推动思政与专业深度融合。针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性,思政课教师主动参与专业建设调研,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标准和实训环节。例如,智能制造学院教师深入格力、比亚迪等企业调研,将企业的“精益生产”理念、“智能工厂”实践转化为思政教学案例,并在备赛省级技能大赛中,以“党员攻坚队”为引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爱国奉献的使命担当。信息工程学院与科睿特软件集团共建实训基地,在软件开发课程中渗透网络安全、数据伦理等思政内容,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政价值引领”双提升。

三是协同创新,构建多方联动育人机制。学校牵头组建赣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第四联盟体,联合7所中学、6所小学开展跨学段教研,推动思政教育内容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同时,邀请革命先辈后代、企业技术骨干、劳动模范等担任“校外思政导师”,形成 “校内教师主导、校外专家补充”的师资协同机制。例如,在讲授“长征精神”专题时,学校邀请于都县红军后代讲述父辈参与长征的亲身经历,让历史故事成为最生动的教材。

以调查研究为桥,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

思政课教师的调查研究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深度和效度。赣州职业技术学院从“三个维度”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是理论武装,夯实调研根基。通过专题培训、学术研讨、红色研学等方式,引导教师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例如,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赴井冈山、于都、瑞金等地开展“红色调研”,在实地考察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为教学和科研积累第一手素材。

二是实践淬炼,提升调研能力。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育计划,要求思政课教师每年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现代农林工程学院教师深入三江乡水稻生产基地,带领学生开展昆虫标本采集、生态防治方案设计等实践活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田野课堂”与“实训室教学”有机结合。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社会服务项目,如学校专家团队为赣州市乡村振兴规划提供智力支持,相关成果被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了课程的现实针对性。

三是制度保障,激发调研活力。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调查研究成果、社会服务贡献纳入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指标体系。例如,学校为教师开展实践调研提供经费、场地等支持。近年来,学校思政课教师主持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以调查研究为魂,建立思政课长效提质机制

调查研究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将调查研究纳入思政课建设的全周期管理,形成“调研—实践—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

一是动态跟踪,完善质量监测体系。建立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平台,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等方式,实时掌握教学效果。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实践教学深度不足”“红色资源转化不充分”等问题,学校结合正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并开发红色文化、工匠精神等特色课程模块,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的深度融合。

二是成果转化,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将调查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学校根据学生对“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的需求,引入AR、VR、AI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学生可以通过VR设备“重走”长征路线,亲身体验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等历史场景,教学感染力显著提升。同时,学校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交流,推广优秀做法,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良好氛围。

三是总结提炼,构建理论创新高地。依托“中央苏区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学校加强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探索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建设规律。近年来,学校在权威媒体发表思政课改革创新文章七十余篇,学校《“四向而行”奔赴特色马院的“育人征途”》成功入选江西省“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思政品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为全国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赣职方案”。

调查研究是思政课教师的 “必修课”,更是思政课提质增效的“金钥匙”。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将调查研究贯穿思政课建设全过程,才能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接下来,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将教育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持续深化调查研究,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机制,努力培养中国足彩在线: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曾卫平)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