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洗马池小学开展三、四年级公开课教研活动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学科交流平台,近期,宜宾市洗马池小学组织开展了语文、数学学科教研公开课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课例展示、研讨交流等形式,探索高效教学路径,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三年级语文组:观千年画卷,启文化童心
三年级语文组谢芳老师成功执教了校级公开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课堂以《清明上河图》为载体,探索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路径,取得了良好效果。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谢芳老师开课即播放了一段展现北宋汴京街市风貌的动画短片,学生瞬间被吸引,自然地聚焦到《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学习兴趣浓厚。
字词教学,趣味高效。摒弃机械记忆,采用“生字词抢答赛”形式。学生热情高涨,在紧张有趣的氛围中快速识记了“摊贩”“官吏”“形态各异”等关键词,基础掌握扎实。
图文对照,深度研读。谢芳充分利用高清电子屏,展示《清明上河图》的“虹桥”“城门”“酒楼”等局部细节大图。学生边读课文,边“按图索骥”,真切感受到文字描绘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
小组合作,探究价值。谢芳围绕“《清明上河图》为何名扬中外”的核心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学生结合画面细节和课文内容,从“画得人多、场景热闹”“画技高超,像真的一样”“展现了古代生活”等角度积极阐述观点,思维活跃,言之有据。
拓展延伸,润泽心灵。课堂尾声,谢芳简要展示了《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传世名画的代表片段,点明其历史地位。学生惊叹于传统艺术的魅力,眼神中充满好奇与向往,有效激发了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
本次公开课获得听课教师一致认可,其突出价值和实效主要体现在: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与生字词,更通过直观的图片和深入的讨论,切实理解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有效落实了单元人文主题。动画导入和高清大图的运用,成功解决了历史画卷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感,使抽象文字具象化,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课堂生动性。实践证明,恰当的多媒体手段是突破此类课文教学难点的关键。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趣味抢答、细致观察画作细节、小组合作探究等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锻炼了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学生“发现”的画中细节远超教师预设。
本堂课将《清明上河图》这一文化瑰宝作为学习核心,通过沉浸式观察和讨论,学生对北宋社会生活有了直观感受。拓展环节的多幅名画展示,虽简短但精准,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了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有学生课后主动询问图书馆是否有相关画册。本节课为该校语文教学如何有效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实效,提供了一个清晰、可操作、接地气的范例。其“图文深度互证”“以问题驱动探究”等策略,具有推广价值。
此次公开课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它立足教材,巧用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生动地将语文学习与艺术鉴赏相结合,有效激发了三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初步认知,实现了“观千年画卷,启文化童心”的目标。此次教研活动成果,为学校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经验。
四年级语文组:画中觅我,笔下生韵
四年级语文组开展了以《我的“自画像”》为主题的公开课教学及教研活动。本次课程由姚瑶老师执教,四(2)班全体学生参与。
课堂上,姚瑶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介绍自己”为核心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从外貌、性格、爱好、特长等多角度刻画个人特点的写作方法,并通过师生互动、随堂练笔、习作修改等环节,强化学生运用事例突出特征的表达能力。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课堂以谜语“螃蟹”和“猪八戒”引入,引导学生发现“特征描述”的重要性,自然过渡到“如何用文字绘制‘自画像’”的主题。
方法指引,层层递进。姚瑶通过分析“自画像”的引号含义,明确写作方向——用文字介绍自己。借助绘本《我家是动物园》的案例,提炼“简单写身份、直接写特点、用事例突出”的写作密码。例如,学生以“身高突出”为例,结合“被误认为高年级学生”的趣事,生动诠释了“事例支撑特点”的写作技巧。学生现场撰写片段,从外貌、性格、特长等角度展开,要求用简短事例增强说服力。教师强调“语言简洁、特点鲜明”,避免冗长叙述。
多元评价,以评促改。四(2)班学生分享习作后,全班围绕“像不像”进行互评,姚瑶鼓励学生“边读边改”,强化“自画像”的真实性与个性化。
整个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思维活跃。在“事例举证”环节,一名学生分享“因身高常被误认”的经历,引发全班共鸣;练笔阶段,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涌现出“小辣椒脾气”“跑步健将”“美食达人”等个性化表达。互评环节中,学生能精准指出“事例与特点不符”“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体现出较强的批判性思维。
教研会上,全体语文教师围绕本次公开课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以下共识:低年级可侧重“事例与特点的匹配训练”,高年级逐步引导“细节描写与情感融入”;增加绘本、范文等多样化的写作支架,降低学生畏难情绪,将“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细化“语言生动性”“事例典型性”等评价维度;联合美术学科开展“文字+绘画”自画像创作,深化学生对“特征刻画”的理解。
本次公开课及教研活动,既展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习作教学模式,也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策略。后续,教师们将持续探索“读写结合”的有效路径,通过多元活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让习作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展现个性、提升思维的舞台。
四年级数学组:课堂展风采,评课促提升
为切实提升学校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深化课堂教学研究,营造浓厚教研氛围,洗马池小学全体数学教师深入四年级(2)班课堂,观摩了王莉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一课。
王莉老师课前精心准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板书布局合理。课堂中,她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直观演示,突破难点。王莉巧妙播放教学视频,将抽象的“分数转化为小数”过程可视化,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建立了清晰的数概念联系。
互动生成,激发潜能。王莉通过丰富的体态语言和激励性评价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采用“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分享理解,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同伴互学,课堂氛围活跃有序。
紧扣核心,关联本质。王莉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核心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内在联系展开,为学生构建系统的数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
课后,数学组全体教师针对王莉老师的课堂进行研讨,大家在肯定课堂亮点的同时,提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议:建议在关键环节(如探究小数与分数互化原理时)给予学生更充分的独立思考和操作时间;强调“小数的计数单位”作为核心概念,需投入中国足彩在线:教学时间进行深入剖析和强化训练,确保学生牢固掌握。
本次常态教研课活动,不仅为王莉老师提供了展示教学智慧与风采的平台,更是全体数学教师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共同进步的宝贵契机。在评课与反思环节,教师们深化了对《小数的意义》教学的理解,获得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策略。
校方表示,学校将持续推进此类常态教研活动,将其作为锤炼教师基本功、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相信依托学校的高度重视与大力培养,凭借教师们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教研精神,洗马池小学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水平必将实现持续提升,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保障。(图/文 宜宾市洗马池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