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时政热点 激活高职思政课育人效能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将时政热点有机融入思政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技能人才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路径。江西作为革命老区和新兴工业省份,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时政素材与实践场景。结合红土地发展实际,高职院校可以从六个维度用好时政热点,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锚定政治坐标,把握时政热点与课程目标的价值契合
时政热点选择需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方向,与思政课核心目标同频共振。高职院校应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紧扣老区高质量发展,如解析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决策部署,让学生理解江西在中部崛起中的使命;二是对接职业教育改革,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探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政策背景;三是关联产业升级实践,如赣州投入巨额资金实施的节能项目,将“双碳”目标转化为具象的教学案例。
选择时政热点时,需建立“政治筛选—专业适配—价值提炼”机制。例如,将“新质生产力”概念与江西“1269”制造业产业链行动计划结合,引导智能制造专业学生分析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AI技术应用,既理解国家战略,又看清专业发展前景。这种“从政治高度看产业、从产业视角悟政治”的教学逻辑,能帮助学生筑牢思想根基。
创新转化机制,构建三阶教学法破解理论抽象化难题
高职学生更易接受具象化、实践性教学内容。针对时政热点理论性强的特点,可构建“时政解析—专业衔接—价值提炼”三阶教学法。第一步拆解时政内核,如将“乡村振兴” 拆解为若干江西案例,用“亩均效益”“碳汇能力”等数据替代抽象表述;第二步衔接专业场景,让农牧专业学生计算赣州脐橙种植的“生态价值转化公式”,制造专业分析高铁建设中的“工匠精神”;第三步提炼精神内核,从中国高精尖特企业技术革新中,总结“创新+环保”的当代职业精神。
锻造双师素养,提升时政解读的专业穿透力
上好时政课,教师需兼具政治敏锐性与行业洞察力。一方面,要深化理论武装,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方法论;另一方面,要扎根产业一线,让思政教师化身“驻企思政特派员”,深入江西和赣州重点产业链企业调研。长征精神、苏区精神是淬炼教师素养的宝贵资源。通过长征第一渡、寻乌调查等实景教学,教师能更生动地解读“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的体现。同时,要善用“身边榜样”,邀请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等走进课堂讲课,弥补教师行业经验短板。
拓展实践场域,打造三维联动的行走课堂
“思政小课堂”必须对接“社会大课堂”。江西拥有红色资源与产业实践的双重优势,可构建“校园研习—企业践学—红土研学”三维课堂。在校园,设立“时政热点辩论台”,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否应优先布局换电模式”等议题,结合电池储能项目数据展开辩论;在企业,组织学生观摩能耗管控,直观理解“极致能效”的实践路径;在红色基地,运用井冈山、瑞金等地“实景体验+情景模拟” 模式,将“红色治理”工作法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比分析,探讨“群众路线”在客户服务中的转化应用。
激发主体动能,构建“专业+时政”参与式学习生态
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关键在于将时政热点转化为可操作的专业项目。可设计三类参与路径:一是技术赋能型,如让电子专业学生为“智慧井冈山”建设设计红色文化VR解说系统;二是调研分析型,组织电商专业追踪“江西直播助农1+1+16 机制”成效,撰写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三是创意传播型,鼓励艺术设计专业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创作客家扎染画或短视频。
完善评价闭环,建立动态监测的质量保障体系
时政教学效果需通过“认知—情感—行为”三维度评估。如设计江西特色评价指标:在认知层面,考查学生对“三大高地”“五大战略”等省情的掌握程度;在情感层面,通过“红色家书”仿写等活动,测评家国情怀培育效果;在行为层面,跟踪学生参与“技能成才报国”项目的实践表现。
企业反馈是重要参考。可联合江西或赣州头部企业,建立“毕业生时政素养跟踪表”,将“政策理解能力”“社会责任感”纳入招聘评价指标。此外,还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如根据省委全会新部署及时更新教学案例,确保时政热点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曾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