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四十五幼周倩:“看见”孩子,以坚守与真诚托举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运行在自己的轨迹上。教育,就是让我的眼睛里,永远映出孩子的光芒。”谈及所从事的职业,成都市武侯区第四十五幼儿园教师周倩如是说。
以微光点亮远方,用岁月守护萌芽,十二年来,周倩一直走在她认定的那条简单的教育路上——用最本真的初心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以最温暖的方式托举孩子健康成长。
温柔地走进孩子内心
点燃自主成长的火种
“当我蹲下身,真正以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教育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灌输,而是温柔地走进孩子的心里,听懂他们纯净的语言。”十二年教学生涯里,最让周倩心头温热的,是与多动症男孩阳阳(化名)的相遇——那是一场从“手足无措”到“彼此治愈”的双向奔赴。
阳阳是周倩从教以来遇到的第一个多动A娃,行为几乎不受控制。排队时会突然冲出队伍跑向滑梯,同伴搭好的积木会被他一把推倒,每天的午睡更是班级的“难题”。那段时间,周倩常常下班后与其他老师一起复盘:“他真的是‘调皮捣蛋’吗?还是有我们没读懂的需求?”经过与家长的深入沟通,以及持续观察、记录,她了解到阳阳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倾向——原来那些“捣蛋”的背后,藏着无助的信号。
于是,周倩同其他老师一起制定了“阳阳的专属计划”。午睡时,她不催阳阳“安静躺好”,而是搬来小凳子坐在床边,让他的小手搭在她的腿上慢慢放松。“那是我第一次见阳阳安安稳稳睡满午睡,之后,阳阳的变化越来越多,入园时会热情地给我拥抱、犯错时能主动道歉、午睡时能独立安静入睡……”如今回忆起,这一幕幕依然让周倩眼眶发热,也让她明白:原来温柔的陪伴、精准的理解,真的能让躁动的小小心灵找到方向。
“只有感到安全,孩子们才敢放开家人的手,去探索、去尝试。只有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我看见你了’的肯定,他们才敢于表达自己,不怕失败,拥有面对未来一切挑战的内心力量。”周倩坚信,对于孩子而言,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被看见的安全感、“我能行”的自信心、探索世界的好奇种子以及陪伴成长的良好习惯。“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填满一个水桶,而是点燃一把火。让孩子在重复的正向实践中,慢慢长成‘有底气、敢尝试、会探索、能自主’的人。”
在坚守与真诚中
奔赴美好与未来
以道德情操守望教育初心,以育人智慧滋养生命成长。在育人过程中,周倩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也在与幼儿相处的点点滴滴中践行着自己所理解的教育理念。她认为,“教育家精神”的底色是朴实的坚守与真诚。“于我们幼师而言,它可以是蹲下的一个拥抱、耐心的一次倾听、等待的一场‘特殊’……”
而今,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她不仅“坚持以孩子为中心”,还积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技术,更新育人理念。“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引领下,科学启蒙教育是幼儿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作为幼儿园的科学教研组长,周倩始终坚持学习前沿科技知识,主动将AI等新技术融入教学场景,如与教研组老师一同研讨运用智能设备记录与分析幼儿探究行为,借助AI生成适合幼儿的科学游戏与故事资源,提升教学效能等。同时,她也深刻认识到,技术终究是辅助,教育的核心是“人”——要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在真实互动中培养其科学兴趣与探究精神,用有温度的关注引导他们感受世界,让幼儿的科学启蒙既拥抱创新,又充满人文关怀。
“教育的美好境界,其实就是师幼间的双向奔赴,只有全神贯注地‘看见’孩子,真正做到‘脸上有笑,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时,我们才能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那个被孩子深深爱戴着、信任着的自己。”对周倩来说,她愿意做那个日复一日的守护者——用爱心和耐心浇灌,静待每粒小种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长出满园“春天”。(文/王宋玲 图/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