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羊 师道传承|成都树德协进中学张勇:四十年师者路,一颗赤子心
在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的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教师——他就是从教四十年的语文教师张勇。虽已退休,但他依然每天来到学校,埋首于浩瀚的校史资料中,继续着他守护红色文脉的事业。他说:“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只要还能动,我就要继续做下去。”
守护红色根脉,用笔墨传承精神基因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是张勇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在他看来,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延续。
树德协进中学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从“蜀中大儒”彭云生播撒文化火种,到吴虞以“只手打孔家店”的勇气唤醒思想觉醒;从恽代英、杨伯恺等革命先烈以教员身份传递真理之光,到沙汀、赵君陶用知识点亮智慧星火——这些珍贵的历史片段构成了学校独特的精神血脉。
为了守护这份宝贵的红色基因,张勇退休后毅然承担起了校史编撰工作。目前,他已经完成了五十五万字的《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简史》初稿,但仍每天笔耕不辍,不断完善。“把历史记录下来,留住协进红色文化的根脉,让中国足彩在线:的青年学子和后来者能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进而砥砺品格、淬炼思想、洗礼精神、开创未来。”张勇如是说。
在他的努力下,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得以保存,成为激励一代代学子前行的精神动力。他说:“我们要让学校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赓续不绝,让先贤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操守,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亦师亦友,在平等对话中启迪智慧
“学生是我师,我是学生友”,这是张勇坚持了四十年的教育哲学。在他看来,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共同成长。
在张勇的语文课堂上,总是充满着热烈的讨论和思维的碰撞。他至今还记得那个中国足彩在线:王维《鸟鸣涧》的课堂故事。当时学生杨武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王维诗中写到‘人闲桂花落’,后边又写‘夜静春山空’以及‘时鸣春涧中’,这‘桂花’是八月开的,而‘春山、春涧’里的‘春’是写的春天,这是不是王维弄错了?”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张勇没有回避,而是坦诚地承认自己一时也无法解答。他引导学生们一起讨论,有的同学说“春山”是山的名字,有的说诗中的“桂花”是四季桂中的春桂。第二天,更有学生带来奶奶的说法:八月桂花凋谢后,花瓣并不会立即掉落,而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新芽萌发时才被顶落。
于是,张勇带着学生们一起观察校园里的桂花树,果然发现凋谢的花瓣还留在枝头。师生相约等到来年春天再观察。次年三月,当学生们兴奋地发现新芽顶落枯萎花瓣的现象时,他们对王维诗歌的理解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理解了“人闲桂花落”的物理现象,更领悟到了诗中“闲”字所蕴含的禅意和心境。
这种不受时空限制、在研究状态下学习的方式,是张勇教学的常态。他说:“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和学生一起探索,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以德育人,在点滴中涵养品格
“学生最需要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是学会做人的优秀品质。”这是张勇四十年教育生涯的深刻体会。
在他看来,精神的引领是教育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让学生始终生活在充满正能量的教育环境中。因此,他每带一届新班,开学的第一课不是语文课,而是劳动课——亲自与新生一起打扫教室卫生。
他要求每个学生用干洗衣粉擦去桌凳脚枨上的污渍,清刷教室地面后,再用拧干的拖把拖干。有学生不解为何要如此仔细,张勇告诉他们:“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到学校读书,首先是学会做人,然后再学学问。”
“既要做润泽桃李的春雨,更要做守护文脉的星辰。” 从三尺讲台到故纸堆间,张勇用四十年光阴诠释了“教育家精神”。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但张勇仍然每天来到学校,继续着他的校史编撰工作。他说:“我要把学校的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让后来的师生都能了解这份宝贵的红色基因,让协进精神代代相传。”在树德协进中学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张勇将继续以笔为犁、以心为灯,书写教育的温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