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羊 师道传承|连线千里,筑梦云端 成都泡桐树小学云教团队书写教育公平动人篇章
一根网线,能连接多少渴望知识的眼睛?一块屏幕,能照亮多远角落里的梦想?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答案正在被一群教育人用实践书写——三年来,通过“云教联盟”,这所名校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至川渝205所学校、20万余名师生手中,让教育公平在云端生根发芽。
第41个教师节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与这里的实践格外契合。我们走进泡桐树小学,聆听副校长陈熹与教师代表吴艳芳的讲述,看他们如何以技术为桥、以教研为桨,驶向教育均衡的深水区。
一支团队的破界之旅
2022年11月,泡桐树小学成为四川云教主播学校。从那时起,一支特殊的团队开始组建——他们中有资深教师、技术专家、课程设计师,也有后勤保障人员。33个人,如同乐队的各个声部,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
“教育不是独奏,而是交响。”在陈熹看来,云教工作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全校协同的系统工程。为此,学校成立了1个领导小组和4个专班团队,从组织运维、教学实施、家校宣传、后勤保障等角度全面发力。
教学实施团队精心设计每一节云端课程,技术保障团队24小时待命确保信号畅通,质量保障团队严格把关课程内容,评价审核团队则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这四个专班团队如同四根支柱,支撑起整个云教联盟的运转。
三十三人的坚守与创新
在泡桐树小学,云教团队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技术保障团队的老师们每天提前到校,检查设备运行状态,测试信号推流质量。他们手写的《运维检查记录表》已经积累了厚厚的几大本,每一页都记录着保障云端课堂顺畅运行的日常。
质量保障团队则扮演着“云端巡课人”的角色。每天,他们都会进入各个直播课堂,从教学内容到意识形态,从师生互动到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细致的巡查。每周填写的《直播教学巡课记录表》,成为优化教学的重要依据。
教学实施团队的老师们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按照要求,下一周的学科教学计划需要在周五中午前提交审核,教学课件需提前2天提交,并确保与直播内容一致。这些看似苛刻的要求,背后是对远端学生的高度负责。
“最艰难的时候,是既要保证本校教学质量,又要支援联盟校发展。”陈熹回忆道。团队最终找到了平衡之道:建立轮值机制,让中国足彩在线:教师有机会参与云教项目;将云教工作纳入校本教研体系,使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资源复用率,减轻教师压力。
从“我”到“我们”的蜕变
吴艳芳老师是这支团队中的普通一员,也是这个集体的缩影。在参与云教项目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从“我”到“我们”的蜕变。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团队成员,”吴艳芳说,“无论是技术团队解决设备问题,还是质量保障团队审核课程内容,他们的专业精神和团队合作都让我深受感动。”
这种团队精神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当直播遇到技术故障时,总有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出现解决;当教学内容需要优化时,总有团队成员一起研讨到深夜;当远端教师提出需求时,总有专人及时响应。团队的协作也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一次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为主题的线上共研活动中,远端教师提出的问题促使团队集体攻关,最终设计出分层任务卡、角色轮换机制等解决方案。“这不仅是我的突破,更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吴艳芳说。
无边界教研的团队智慧
泡桐树小学云教团队最大的创新,在于构建“无边界教研生态”。这个生态系统的运转,全靠团队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
名师工作室团队负责引领方向,通过“诊断-定制-跟踪”闭环,为远端学校提供精准指导;网络教研团队组织各类线上活动,围绕“牵一发动全身”的真问题开展深度研讨;送教团队则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和资源,深入偏远地区学校。
仅上学年,这个团队就接待了483人次跟岗学习。有的跟岗长达一学期,有的为期一周,团队始终秉持开放态度:“只要有办公室有座位,只要有活动,都邀请参与。”
这种开放和共享,让团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2024年度四川云教联盟接收学校优质课例评选展示活动中,联盟校取得32个奖项的优异成绩。这背后,是团队30余人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坚守。
走向共进化的教育创新共同体
今年,泡桐树小学成为四川省“网链共享计划”义务教育领军学校。对这个33人的团队而言,这意味着新的起点和使命。
“我们希望从一个‘校际联盟’打造为一个‘自驱动、共进化的教育创新共同体’。”陈熹说,“不再是一条输送资源的‘线’,而是一张赋能每一个节点的‘网’。”
这个愿景正在变成现实。团队开发的数据收集平台,让205所学校的工作情况一目了然;定制化的支持方案,让每所学校都能获得个性化赋能;可复制、可适配的教学教研生成机制,正在各联盟校内部生根发芽。
教师节,致敬幕后的他们
在教师节前夕,这个33人的团队依然忙碌在各自岗位上。他们中,有人正在调试设备,为下周的直播课做准备;有人正在审核课件,确保教学内容质量;有人正在整理反馈,为远端教师提供建议。他们是这个教育改革的默默践行者,是教育公平的守护者,是无数偏远地区孩子眼中的希望。
“泡桐树之所以能茁壮成长,正因为它的根系相连、枝叶相扶。”陈熹说,“‘四川云教’让我们从‘独行快’走向‘众行远’。”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记住这个33人的团队。他们用技术和智慧,用热情和坚守,书写着新时代的教育故事,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一间教室、温暖每一个孩子。教育不是独奏,而是交响。在泡桐树小学,33个人的教育交响曲,正在天府大地上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