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彩在线

图片
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中国足彩在线:> 中国教育>

激活“名师”引擎,赋能社区教育

2025-09-15 16:54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成都市新都区社区教育学院始终将名师工作室建设作为推动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建成六个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名师工作室,创新培育机制,强化示范引领,系统构建了“精选严管-搭台铸牌-育才善治”的全链条工作体系,有效激发社区教育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推动终身教育深度融入百姓生活、惠及千家万户。

严把“入口关”与“管理关”,打造名师引领“强磁场”

学院高度重视工作室领衔人遴选与团队建设,筑牢发展根基。一是高标准“选苗”,严格遴选程序,汇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教育专家及行业名家等领军人才,聘请杨慎第十四代后人杨德力、区武协主席黄德善等担任领衔人,其中刘昌力、高秋、黄德善已荣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称号,确保“掌门人”专业水准高、示范带动强、社会影响力广泛。二是精细化“育苗”,制定《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落实“三有四职责”要求,明确工作室须“年度有规划、组织有机构、运行有制度”,细化工作室、领衔人、成员及学员责任,提供特色课程、公益讲座与志愿服务,完善目标、运行与考核机制,强化制度保障。三是枢纽化“贯通”,学院牵头建立跨片区联席会议与资源共享平台,打通资源壁垒,促进师资、课程、场地等互联互通,推动工作室联合开发课程、共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学习成果展等大型群众性教育文化活动,协同攻关社区教育前沿课题,实现从“单点发力”到“集团作战”,形成“百花齐放、群星闪耀”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构筑“大舞台”与“孵化器”,绘就百花齐放“新图景”

学院积极为工作室搭台子、铺路子、架梯子,支持其发挥特长、培育品牌、服务民生。一是构建课程“营养餐”,推行“订单式”社区教育服务,将家风、艺术、非遗等课程纳入“课程菜单”,实现“按需点单、精准配送”。2025年,杨德力工作室开展家风类活动73场,服务超5000人次,其纪录片《我的祖先是状元》播放量突破80万;民荣工作室开展青年女性活动38场,服务1225人次。截至8月底,6个工作室累计开展活动361场,服务近3.9万人次。二是打造终身学习“金名片”,培育出“新繁棕编传承”“杨氏家风家训传承”等市级品牌项目,新繁棕编基地年培训妇女超4000人次;孵化“依竹望舒”教育基地、“青年夜校”“香城”艺术团等优质服务品牌,持续拓展服务内容与覆盖面,其中高秋名师工作室于2025年1至8月累计开展活动45场,涵盖文化“四进”、廉洁教育、书画摄影展览及对外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参与总人次超1.46万,活动特色鲜明,社会成效显著。三是共建融合“新舞台”,建立“学院主导、街镇落实、名师引领”机制,在2024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期间,刘昌力、高秋、黄德善工作室分别承办一场区级活动的筹备与执行,吸引近2000人参与,获得相关媒体报道,有效提升了社区教育影响力与终身学习理念普及度。

延伸“服务链”与“治理线”,奏响共建共享“和谐曲”

学院积极引导各名师工作室延伸服务“触角”,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成为促进社区和谐、凝聚群众力量的重要支撑。一是赋能社区文化繁荣,各工作室深入村(社区),通过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民俗展演、经典诵读、艺术培训等系列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社区文化氛围。如刘昌力工作室培育孵化了26支群众文艺团队,已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二是加强社区人才培育,各工作室建立明确的“传帮带”培养机制,通过师资培训、教学竞赛及专题研修等多种途径,为社区持续输送文化骨干、专职教师与志愿者人才。截至2025年8月底,已累计培养社区教育骨干120余名、志愿者1500余名,孵化学习型团队49支,有效增强社区文化自我传承与创新能力,切实提升基层社区的自我“造血”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三是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工作室主动融入基层治理网络,运用“送教上门、民主协商、志愿服务”等方式,广泛收集民意、化解基层矛盾、赋能社区治理。例如,民荣工作室以社区为实践阵地,依托“五社联动”机制,积极参与自组织孵化、志愿服务、社区微更新及“信托制”治理等多项工作。2025年已累计孵化社区自组织23支,培育志愿者80余名,开展公益活动100余场,服务群众超1.2万人次,赢得了“让群众开心、让社区欢心”的良好口碑。

据悉,新都社区教育学院通过系统谋划,着力将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打造为终身教育资源集成的高地、人才培养的摇篮、服务群众的窗口和社区治理的枢纽。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工作室建设,完善共建共享机制,促进社区教育更加公平、普惠、优质发展。(成都市新都区社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