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彩在线

图片
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中国足彩在线:>

青春创意与千年文脉的邂逅 青年师生在“行走的课堂”中解读礼让文化

2025-10-11 11:09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拍大腿,唱小调,又有棉花又有稻……”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倪静立于教室讲台,她以一段悠扬婉转的桐城方言歌谣为《地域文化创新设计》课堂导入,从设计学角度将桐城文化娓娓道来,带领学生们踏入桐城青砖黛瓦的千年文脉深处。

歌谣中的桐城,是倪静的故乡。这位生长于安庆桐城的画家兼学者,开创性地将课堂从教室“搬”到了街巷阡陌。她带领学生重返故土,在古老巷道前,在“礼让”牌坊下,从张吴两家“让他三尺又何妨”讲起,介绍了影响无数人的“礼让”精神;在民间工坊,她和学生们围在经验丰富的匠人身边,学习如何将普通竹篾编造成精美的器具,将简单红纸剪裁成吉祥的窗花,将寻常木材雕刻成造型多样的雕塑,和学生探讨如何在传统图案里融入新的设计元素。

倪静以青春的视角,以“礼让”“和谐”精神为核心巧妙融合六尺巷青砖黛瓦的建筑元素与桐城派书法艺术,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近年来,这支文创团队通过“非遗+设计”的创新融合,将采集来的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系列文创产品与互动体验,让传统故事可触可感,让文化记忆生动复苏。“让课堂‘活’起来,我相信学生的力量能够给文化传承加一把火,点燃千年文脉的生命力。”倪静说。

从乡愁到使命 让文脉传承找到新出口

倪静从故乡桐城走来,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怀着一份让家乡文化“被看见”的迫切心情。她深知故乡文化资源的深厚与独特,但也意识到其当代转化与传播仍存在不足,许多传统技艺与文化记忆在现代化浪潮中不断式微。

倪静多次前往南京、杭州等地考察,注意到这些地方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活化与推广做得尤为出色,形成了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魅力的文化生态。“那些地方把历史文化‘做活了’,而我们桐城虽有‘文都’之誉,却还没有真正‘火’起来。”倪静说。

如何能让家乡的文化“活”起来、“走”出去?作为一名美术专业的教师,倪静意识到,她可以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回应这一文化需求。她决定从课堂切入,以校园文化和课外实践为抓手展开桐城文化研究与推广活动。2024年10月,倪静发起了一项以桐城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项目,7名学生迅速响应并加入。这支由本科生与研究生组成的师生团队,成为她探索文化转化之路最核心的共创力量。

“文化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需要不断重新诠释、勇敢表达的生命体。”倪静表述她的初衷,当课堂真正“活”起来,当青年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人公,千年文脉也因此打通蓬勃且青春的输出口。

从课堂到田野 让青春创意对话千年智慧

清晨的桐城,一缕阳光洒在文庙的金色檐角上。团队穿行于古城的大街小巷,在这座“文都”的肌理中用相机和纸笔捕捉灵感迸发的瞬间。这已是该团队第三次深入桐城,他们的足迹遍布六尺巷、文庙、东大街古建筑群等多个文化地标。

“前两次来,我们中国足彩在线:的是感受氛围、收集故事,而这一次,我们聚焦于细节,寻找能够转化为设计元素的视觉语言。”实地考察后,美术学专业2022(2)班的张乐添尝试将桐城多元文化意象融入文创设计。他以桐城的文化地标为核心元素,采用散点透视的布局方式,利用龙眠山与祥云元素将不同建筑整合在同一画面中。“山水为根,文化为魂。”张乐添坦言正是多次的实地调研为团队设计提供了灵感。

厚厚的素描本,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张乐添数十版线稿设计,从构图到纹样,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仅色彩方案他就尝试了11次,从明快的暖调到沉稳的冷调,最终选定了源自文庙梁椋彩绘和民间木雕的“文都紫”。“这种紫色既古朴典雅,又不失活力,最能代表桐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张乐添说道。他表示,熬夜、推翻重来在团队中是常态。

在探访桐城特色美食丰糕制作工坊后,学生们被这门传统手艺深深吸引。如何让外人一眼就能看懂复杂的制作工艺?他们决定设计一版符合当代视觉审美的Q版人物形象,创作出一套完整的Q版食品制作工艺流程图。

图中,笑容可掬的老师傅化身为卡通主角,从“和面”到“出笼”,七个核心步骤通过连环画式的构图清晰展开。“美则美矣,缺些灵魂。”指导教师倪静点评道:“如何将这幅连环画的核心紧扣桐城文化、展现桐城地方特色呢?”在倪静的启发下,他们将充满生活气息的桐城歌谣《拍大腿,唱小调》的曲谱化作若隐若现的背景水印。“这样静态的流程图‘活’了起来,不仅讲解了手艺,更传递出了桐城特有的市井烟火气。”团队成员、学科教学(美术)专业2024级研究生王雯说。

色彩饱和度不足,材质手感欠佳,图案细节模糊……当第一批实物样品出来后,大家发现与理想效果仍有差距。从图案绘制到样品制作,团队面临诸多实际难题。团队队长、学科教学(美术)专业2023级研究生袁冬晴回忆:“我们立即重新与生产厂家沟通,反复调整印刷参数,更换印刷材料。”她指出,仅是丰糕制作流程插画就修改了5版,力求传统工艺步骤直观准确且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经过多轮设计打磨,团队最终确定文创贴纸、文创包、冰箱贴、钥匙扣、鼠标垫、笔记本等12款文创产品方案。“从课堂走向田野,再从创意落地为产品,这一过程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何为‘知易行难’,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传承并非一句口号。”袁冬晴说。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让文化传承可持续

“刚开始手心都是汗,游客一围上来,脑子就空白了。”美术学专业2021(2)班的朱陈浩回忆起2024年春节在六尺巷口的首次展销。在位于六尺巷前的临时展位上,印有六尺巷石牌坊图案、丰糕制作流程和方言歌谣的文创产品甫一亮相,便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

从讲解“一纸书来只为墙”的礼让典故到介绍每件产品的设计灵感,团队分成了导览组和销售组。“当我们发现游客对方言歌谣特别感兴趣时,立即调整策略,用歌声吸引人群,再介绍产品。”朱陈浩表示,团队秉持做文创更要讲好其背后的故事的理念,希望桐城故事能被中国足彩在线:人带回家。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应安徽文都旅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邀请,团队再次出发。活动从单纯售卖升级为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游客们不仅可以购买文创产品,还能亲手体验传统工艺。漆扇制作、扎染体验、精美盔帽、吧唧展示……活动现场化身为“非遗工坊”。“我们预先准备了500份材料用于为期两天的体验和展示,但没想到摊位非常‘火爆’,一上午便被体验一空。”袁冬晴笑着说。

印有姚鼐《登泰山记》名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手提袋刚被挂上展示架便被一位当地的语文教师收入囊中,她笑着说道:“不用介绍桐城派了,我是语文老师,太喜欢这个了!买回去奖励学生。”与此同时,旁边一位五十多岁、操着地道桐城口音的阿姨,精心选购了整套文创礼盒并表示她会将其赠予亲戚,让他们也体验到桐城的好东西。

据悉,活动累计吸引超过5万人次参与,文创产品赠送与销售总计达7000余件。手提袋、冰箱贴、鼠标垫等小物件迅速成为游客争相选购的“伴手礼”。这些产品不再只是纪念品,而是真正进入了人们的学习、工作与家庭生活中,把桐城的礼让精神与乡土故事带进了日常场景。

尤为可喜的是,这些凝聚着青春智慧的文化创意已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团队系列文创产品被国家文旅部门选中,登上了广州广交会展台。活动盛况也获得了安徽新闻联播、安徽卫视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与关注。团队学生刘馨悦的《桐城有“礼”——数字桐城文创设计与实践》项目,成功在202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获批立项。

如今,团队的故事还在继续,团队正积极设计“六尺巷礼让故事”互动拼图,让古老典故变得可触可玩。“我们计划将中国足彩在线:非遗体验项目常态化,争取定期在六尺巷或文博馆与公众见面。”倪静分享道,未来团队将再次走进桐城巷口,进一步提升桐城文创开发的深度和完整度,让文创产品成为公众可感、可用、可分享的文化载体。

从一份萦绕心头的乡愁,到一场躬身实践的使命,倪静带领这群青年,将课堂所学挥洒于故乡的田野巷陌。当她看到学生们充满自豪地向游客讲解设计背后的桐城故事,看到那些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文创产品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伴手礼”,她感到一种由衷的欣慰。

“我们的脚步不会止于桐城,”倪静的话语中充满期待,“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像一颗种子,落到中国足彩在线:的地方,去帮助唤醒那些同样值得被看见的文化记忆。”

(文/学生 姚梦茹 方鑫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