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摊位,超多看点 成都市青羊区精彩亮相这场劳动教育盛会
10月11日,2025年成渝劳动教育课程创享集暨成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会在成都江滩公园举行。全市23个区(市)县的中小学齐聚,以“区县范式引领、校本特色实践、青少年价值传递”为核心脉络,规划丰饶之境、匠心之美、创客之趣、生态之和四大主题展区,共同打造了40个主题展台,鲜活呈现各校自主研发、可学可用的劳动校本化课程案例与师生实践成果。
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羊区携“劳动+非遗”特色育人成果精彩亮相这场劳动教育盛会,打造位于“匠心之美”的劳动教育展区,系统呈现了区域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成为展会焦点之一。
全域构建,多维赋能
劳动教育成果丰硕
近年来,青羊区秉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创新构建“劳动引领非遗传承,非遗赋能劳动教育”的育人新模式,系统绘制出一张全域覆盖、内涵丰富的“劳动+非遗”资源地图,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青羊样板”。
在基地建设上,青羊区打造“大型引领、中型联动、小型特色”的三级基地网络,实现全域场景覆盖。以青苏职中、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为核心引领,联动社区共建64个校外“1公里”劳动实践圈,在校内打造338个“试验田”“蘑菇房”等微型实践点,为学生构建起触手可及的实践场景。
在非遗融合上,青羊区深度整合优质资源,引入“大师课程”涵养时代工匠精神。深度融合97项非遗项目与161名传承人资源,打造40余门“劳动+非遗”特色课程。更引入孟德芝(蜀绣)、宋西平(成都漆艺)、贺斌(蜀锦)等9个国家级、省级大师工作室进驻校园,让学生面对面跟随大师学习糖画、漆艺、蜀绣等技艺,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匠心,真正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在协同育人上,青羊区打破校园围墙,构建“家校社联动”的育人生态。通过常态化“我家的非遗传习日”活动,将非遗融入家庭日常;在12个社区设立非遗分中心,依托非遗节等品牌活动,将社会变为沉浸式的文化学习大课堂,形成“家校社”共育文化传人的良好生态。
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青羊区有效破解了劳动教育载体单一与文化内涵不足的难题,开辟了一条以劳动实践传承非遗文化、以非遗文化赋能劳动教育的特色发展路径。
校校有特色
多所学校展现劳动教育鲜活实践
在区域整体规划引导下,青羊区各学校立足自身优势,将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深度结合,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品牌项目。此次展会上,青羊区多所学校携特色劳动教育成果精彩亮相,以“劳动+非遗”为核心,展现出校校有特色、课课有温度的育人实践,成为特展中引人瞩目的“青羊力量”。
泡桐树小学以“桐悦文化”为核心理念,将中医智慧、技艺融入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与传统品德。其中,中草药灯笼选用贡菊、枸杞、大血藤等中药材,创意融合传统灯笼工艺制作;中草药香囊让学生亲手配制药粉、装填缝制;中草药扎染使用五倍子、栀子、姜黄等中草药作为天然染料,将白色方布赋予斑斓独特的草木之色。这些劳动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审美素养,更生动传递了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智慧相融合的理念。
草堂小学以“培养幸福的劳动者”为核心,构建“三个一”常态课程体系,创新形成“一核四维度”课程模式:基础型课程立足生活劳动,夯实技能根基;探究型课程深耕非遗传承,涵养工匠精神;全景式课程融合节气文化,提升人文素养;拓展型课程聚焦创意实践,激发创新思维。四维课程由技入道、相互滋养,共同构筑起完整的劳动育人路径。同时,该校自主研发的《劳动赞美诗》等读本,将劳动教育与诗歌文化、传统智慧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意劳动”课程生态,让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获得全面成长。
青羊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创新探索“劳动教育+传统文化”融合路径,学校将传统美学、手工技艺融入劳动实践,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与文化认同;打造“校园非遗工坊”专属空间,开发特色劳动课程,举办“传统文化体验”等系列活动。其中,扎染课程精选板蓝根、苏木、艾草等天然植物为染料,学生在浸泡、捆扎、染色的劳动过程中,锤炼了耐心与动手能力;汉砖雕刻课程以校藏汉砖纹样为蓝本,学生通过勾勒、雕琢、打磨的劳动实践,触摸汉代“砖上史书”的厚重底蕴,实现劳动创造与文化传承的深度契合。
东坡小学依托校本“东坡桥”课程体系,深度挖掘蚕桑文化这一中华文明瑰宝,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鲜活素材与重要载体。学校精心规划“蚕的故事”与“蚕的手工”两大主题展区,通过跨学科融合、自然实践探索与儿童创意激发的有机结合。其中,“经纬蚕桑”课程作为劳动教育体系的代表性项目,将科学观察、手工创作、文化传承深度融入劳动实践之中。学生们不仅亲手参与蚕的饲养,学习缫丝等传统技法,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更通过设计蚕桑主题文创产品、策划并参与集市展销等实践活动,将劳动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意作品。(图/文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