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彩在线

图片
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中国足彩在线:> 中国教育>

《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国》:一份“大思政课”的精品盛宴

2025-10-24 15:33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其中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在“六力”中居首位,彰显其在教育强国内涵中的分量,凸显其在教育强国要素中的位置,体现其在教育强国指标中的地位。

随着时代变迁和形势发展,保证政治方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精神家园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需要不断守正创新、丰富发展,特别需要思政元素、资源和教育形式、引导方法等以数字化方式创新实践。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足彩在线:联合摄制的大思政主题电视专题片《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国》,通过“沉浸式课堂”深入挖掘校史档案、探访历史场景,以高校成长发展映照国家奋进征程,倍受多方好评与赞叹,如一泓泓清泉,沁人心脾,再现珍贵历史记忆;又似一股股暖流,温暖人心,激发师生前行力量。

该片以“校史见国史”为独特叙事主线,选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十所高校作为叙事载体,通过回溯这些高校的发展脉络,全景式展现新中国从艰难创业到蓬勃发展的壮阔征程。节目内容与表现形式所展现的思想穿透力、时空洞察力、形式创造力,具有全新思政课堂“大格局”的特征、“大思政课”建设的新形态,其创新性、内涵性、拓展性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板和示范。

固本培元,思想味道强化导航功效

意气风发地站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今天,通过《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国》中这十所高校历史片段的回眸,我们坚信地确认,没有思想上的站立,就不可能舒展新气象的画卷;没有信念上的坚定,就不可能高扬新征程的风帆。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便擎起思想解放的火炬,李大钊引入马克思主义课程,如破晓曙光,照亮思想觉醒的征程;浩大的文化工程《马藏编纂与研究工程》还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源和流。复旦大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让真理之声响彻华夏,“真理的味道,有点甜”;历时30年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出版,被公认是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果之一,阐释了“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国家利益的贡献。清华大学一部《马兰花开》,致敬了邓稼先等隐姓埋名的科研先驱,他们在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呼唤中展现高校勇担攻坚克难主力军的作用;60年在核能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主动担当,完善重大攻关方向和组织,与民族共命运,随时代同发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名言融入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精神血脉,激励着一代代学子担起了引领能源领域高等教育的重任,挺起了能源报国的脊梁......《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国》以微观的校史为切入点,以小见大,从方寸校史中洞察家国长卷,展现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征程。

该片中,富有生动性的青年校史解说员们带着我们走进了一所所高校,将一个个鲜活的校史故事娓娓道来,构成了一堂堂时空穿越、现实需求的“大思政课”,其深刻的道理和震撼的史料,彰显着“大思政课”的思想深度和价值意蕴,更蕴含着国运家史的智慧与人生哲理的深邃。固本培元,启迪后者,她们的理念与影响如涓涓细流,渗透在受众者们理想信念、追求探索、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十所高校的十部纪录片,让国家发展的历史不再是简单的时间序列和事件铺陈,而是通过典型人物的群像刻画、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以及对历史纵深的深刻解读,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轨迹。这个时空的跨越,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历程,既显现了大师先贤的道德修养,还透射着国家治理方略的优越性,在波澜壮阔的画卷中,熠熠生辉。

培根铸魂,精神力量倍增强基作用

大思政主题电视专题片《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国》通过“主题锚定精神高度+小标题具象化叙事”的结构,将校史故事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实现宏大叙事与个体记忆的有机融合,让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感染力与穿透力。节目播出后,深受各方普遍而一致的赞誉,也充分印证:越是变革重塑的时代,越需要精神的感召;越是砥砺奋进的时期,越需要力量的凝聚。该片汇聚了34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还特邀了17位85岁以上的资深专家,他们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珍贵的岁月记忆,为校史与国史的交织书写出生动注脚,为纪录片注入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如无论是50多年前为氢弹爆炸成功作出巨大贡献的高速摄影机,还是中国在盾构机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再到已登上机器人领域权威期刊封面的无人机与人工智能融合,浙江大学的科研团队以其“求是创新”精神品格表达了对祖国的清澈之爱和对日新月异国家的自豪感。华中科技大学从建校初期以“一根扁担挑出一所大学”的魄力,在喻家山荒地上建起工科重镇,到传承这种开拓精神的引力中心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在山洞实验室攻坚,最终测出全球最精准的万有引力常数,再到该校船舶拖曳水池50年如一日助力国之重器。重庆大学从五代人的科研队伍47年来致力于国家能源安全、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再到历时16年靠师生肩挑手扛建起的世界上首个专注于能源装备安全与自然灾害防御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代代重大人践行“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朴实无华的校训,诠释了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向的责任担当,扎根中国大地,求解时代难题,把科研做到人民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校史见国史”,深入挖掘选取高校的校史精髓,以独特视角解码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同步奋进的壮阔历程,开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全新篇章。十所高校从不同的历史方位、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精神脉络出发,却共同折射出高校育人与国家命运的休戚与共、同频共振。他们无不回应着“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时代叩问——以卓越的学术成就回报国家,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奉献社会,以无畏的创新精神引领发展。校史中的文化基因代代传承,成为国家精神谱系的缩影,成为未来指引激励的标杆。这种强大的思想武器,强大的精神支柱,强大的担当魄力,这是社会进步和思政引领的真实写照,也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最好教材,更是各项事业砥砺向前的力量源泉和前景感召。

启智润心,家国情怀浸润育人根本

从新式学堂到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始终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人才培养始终是教育强国的根本,中国高等教育成长史折射出新中国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大学之大,经天纬地;大学之学,才盖寰宇。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历史使命。电视专题片《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国》恰如其分地将所选高校校史挖掘和呈现,单独成篇揭示了一个个热血丹心的故事,展现了一份份家国情感的厚重,综合串链就是追踪赤心报国的脉络,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重温历史演变的温度与厚度。如大连理工大学从第一艘核潜艇、第一个现代化油港,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港珠澳大桥、C919大飞机、南海岛礁这些国之重器和大国工程,从没有忘记自己与国同行的选择与使命,从未停歇过跟随祖国巨变的步履;东北大学曾建校初期十五载流亡办学,栉风沐雨,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兴衰变迁,写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爱国史诗,昔日“国家有所呼,青年有所应”,今日“青年多一份拼搏,科技多一份创新,祖国多一份精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航空报国”的红色基因以及“志在长空”的蓝色梦想,融入到师生的精神血脉中,打破学科壁垒,汇聚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十所大学记录片,十段高校奋斗史。校史里见国史,校运中看国运。这场“大思政课”见证了深扎理想信念的根,传承了铸牢政治信仰的魂,奏响了把正思想行为的弦。《薪火相传》《行胜于言》《博学笃志》《求是创新》《敢为人先》《与国同行》《誓作前锋》《能源报国》《知行合一》《航空报国》,每一所高校的校史,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一份浓缩立德树人的魂,都在深刻而深情地讲述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更将激发着万千砥砺中的青春,与时代同题共答、同向发力。这些校史不再仅是尘封的档案,而作为启智润心的精品,成为映照国运的明镜。

用忠诚与信仰铸就永恒的丰碑,用创新与实干书写爱国情义。主题电视专题片《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国》着眼高质量启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开创性地以“校史见国史”为主线,以所选的高校成长发展映照国家奋斗征程,将校史故事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大力倡导小我融入大我的奋进历程,让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感染力与穿透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美好进程中,奋力谱写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壮丽图景和华丽篇章!

(作者:凌晓明、徐方正,分别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常晓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