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支部+”赋能协同育人,筑牢中小学立德树人根基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小学党建工作正迎来从“有形覆盖”向“有效引领”的深刻转型。如何将党的领导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破解育人力量分散、路径单一、机制脱节等难题?“党支部+”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这一机制以党组织为核心,整合多方资源,打通育人链条,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为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提供了坚实支撑。
“党支部+”凝聚育人合力,实现全员参与“一盘棋”
育人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传统的育人模式往往存在“重教学、轻德育”“重学校、轻协同”的倾向,导致育人力量碎片化。“党支部+”机制通过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有效整合党员教师、班主任、行政人员、家长及社会力量,形成“党组织牵头、党员示范、多方联动”的协同格局。在许多试点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开展“结对帮扶”“党员进班级”“家校连心桥”等活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党员教师亮身份、担责任,在学科教学、心理辅导、行为引导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教职员工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真正实现“全员育人无死角”。
“党支部+”贯通成长链条,构建全过程育人“立交桥”
学生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育人工作必须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党支部+”机制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从入学教育中的“红色启蒙”,到成长过程中的“主题党团队日”“红色研学实践”,再到毕业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党支部通过系统设计、分层推进,确保育人不断线、不脱节。同时,党支部还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育人体系,实施“双培养”工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骨干,推动教师队伍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为全过程育人提供坚实师资保障。
“党支部+”拓展育人空间,绘就全方位育人“同心圆”
全方位育人要求教育内容覆盖德智体美劳,教育场域延伸至校内外、线上线下。依托“党支部+”平台,许多学校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让语文课讲出家国情怀,让科学课渗透创新精神。党支部牵头组织劳动教育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将育人从课堂延伸到校园、社区和社会。同时,通过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党支部联动家长学校、社区党组织、红色教育基地,构建起“学校主阵地、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延伸”的立体化育人网络。一些学校还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党建微课堂”“红色故事汇”,让主流价值在云端传播,让正能量在指尖传递,实现育人空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党支部+”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工作守正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它不仅强化了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将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让党建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红色引擎”。面向未来,各地中小学应立足实际、大胆探索,推动“党支部+”机制从“试点探索”走向“常态长效”,从“局部创新”迈向“全域覆盖”。唯有如此,才能在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培育出中国足彩在线: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党旗在育人一线高高飘扬。(作者:金溪县第七学校倪之雅、陆连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