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人文学院:以“人民福祉”为念 培养福祉专业特色人才
作为国内积极探索福祉教育的高校之一,吉林长春人文学院自2010年创办福祉教育事业以来,已走过十五载春秋。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深刻把握新时代民生需求,将“增进人民福祉”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福祉教育特色为主线,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己任,持续深耕福祉专业建设,着力培养具备深厚的“为人民谋福祉”情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福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完善的福祉学科体系开辟了新路径、贡献了新方案。
服务国家战略 深耕福祉教育
办学特色是提升学校竞争力和社会声誉的关键因素。长春人文学院聚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增进人民福祉”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福祉教育优势。
深度分析,擘画蓝图。早在2006年,学校创始人穆树源教授便敏锐洞察并前瞻性地思考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经过反复论证,于2008年毅然决定将福祉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国内创办福祉教育事业,旨在破解“银发浪潮”下的人才瓶颈。学校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建成1.8万余平方米的综合性福祉实验大楼,内设90余个福祉专业实验室,购置大型仪器设备3000余台(件)。2010年,学校建立社会福祉学院,开设老年福祉专业。经过15年的发展,学校由单一的养老福祉专业发展到拥有社会工作、健康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与管理、心理、护理、儿童等10余个福祉专业,并将“增进人民福祉”理念融入专业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福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筑牢基础,搭建平台。创办福祉教育事业15年来,学校坚持高标准投入、高水平建设。2010年,成立东北福祉研究所,同年整合校内资源组建社会福祉学院。为推动福祉教育事业发展,学校制定了《创建老年福祉事业规划纲要》,构建了教育、研究、培训、社会服务、文化传播“五位一体”的福祉教育模式。从获批吉林省社会福祉研究基地、吉林省健康福祉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到整合成立社会福祉学院,再到2024年年底成立福祉研究院,学校的组织架构不断优化,研究实力日益增强。2025年,学校成功获批吉林省老龄化社会研究机构,标志着学校正式跻身吉林省老龄化问题研究核心阵营,为开展福祉学术研究与专业化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学校依托福祉学新兴交叉学科、休闲康养现代产业学院和多智能体智慧康养监控分析、预警平台等10余个福祉研究平台,与国内众多高端福祉机构深度合作,开启了“学校+企业+社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篇章。
捷报频传,成果丰硕。经过不断深耕,学校的福祉教育事业已从一纸蓝图变为硕果满枝的现实。社会工作专业获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获批“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形成了“医养、护养、管养、颐养”四结合的专业集群。2022年,学校被确定为吉林省高校休闲康养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牵头单位,休闲康养现代产业学院获评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并入选国家级别培育项目。2025年,社会福祉学院获批省级专业特色学院……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学校福祉专业人才培养格局的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铸就了鲜明的福祉教育优势。
加强学科建设 丰富福祉教育内涵
长春人文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近年来,学校凝练科学研究方向,重点打造福祉学科群,系统开展“中国福祉学”研究,积极探索福祉理论体系与福祉学科构架,取得一系列成果。
构建福祉学科体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4年12月,学校成功举办首届福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创新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福祉学”概念,系统阐释了“中国福祉学”的深刻内涵,为构建中国福祉学科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石。学校以福祉为核心,通过科研和学术交流,提升福祉学科建设的影响力。学校新兴交叉学科“福祉学”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并在首轮建设周期验收中荣获“优秀”等级。2025年3月,“文化传承与创新艺术”“福祉”两大学科群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群)建设项目;“人文福祉”和“智慧福祉”两大专业群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群)和专业(群)建设项目,标志着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打造福祉办学特色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加强福祉理论研究。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与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通过实施“三百工程”,以滚动式培养培训,培育出100名教学骨干、100名科研骨干、100名行政综合能力强的青年骨干,在福祉理论研究方面加强对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和青年骨干的教育,营造浓厚的福祉理论研究氛围。通过构建福祉理论研究体系、整合福祉科研资源、设立福祉课题和专项资金等举措,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发展空间。学校以《长春人文学院学报》和《福祉学刊》为载体,加大对福祉领域研究的力度。2024年,启动首批福祉专项基金项目100余项,资助出版一系列教材与学术著作。近年来,学校先后发表福祉专业论文300余篇,获批福祉科研项目110余项。通过福祉课题研究,推动福祉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学校先后多次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2025年,学校作为吉林省仅有的一所参展高校,参加吉林(长春)银发经济博览会,集中展示在福祉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主要成果,丰富了福祉教育内涵,提升了其核心价值。
建强福祉专业师资队伍。为打造一支具有福祉教育素养的教师队伍,学校设立“人文发展人才计划”平台,着力培养一批“学科建设领航者、学术创新开拓者和青年人才指导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福祉理论研究,对学生进行福祉知识和技能教育。学校设置了首批50个福祉课堂,并将其作为学校课题进行资助和研究,赋能日常教学工作。通过举办福祉专题报告、福祉论坛等形式,提升教师在福祉教育方面的素养。学校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培训进修、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福祉专业人才
长春人文学院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确立了“突出福祉、夯实专业、加强人文、注重整体”的人才培养思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融入福祉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完善福祉专业课程体系。学校着力构建系统化、多层级的福祉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开设“护理福祉学”“福祉伦理学”等一系列特色课程,通过“混合式”教学,深入阐释“增进人民福祉”的深刻内涵,推动人文关怀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构建“公共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四层次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设“中国福祉学”通识必修课程,并配套建设11门选修课程;组织校内外专家编写一批福祉系列教材;基于人工智能,推进新版教材与配套数字资源建设。
深化福祉专业产教融合。学校坚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中国足彩在线: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建研究平台、订单式培养等多元形式,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通过“引企入校”与“引校入企”双向互动,组建“双师型”队伍,开发“项目化”等实践模块,确保福祉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实践性课程,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社会输送一批高素质福祉专业人才。
拓宽福祉专业实践教学渠道。近年来,学校先后与长春市10余个街道社区、20余家养老机构、15家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3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此外,还与国内外近200家企事业单位和养老机构共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师生深入社区开展养老护理、健康咨询、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累计服务地方群众万余人次。这种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对接文化需求 促进以文化人
长春人文学院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将“为人民谋福祉”的价值追求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学校构建具有人文福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成立了12个福祉社团,通过举办“福祉讲堂”“福祉文苑”“福祉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将“增进人民福祉”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为人民谋福祉”的技能和文化素养,争做有价值、对社会有贡献的福祉专业应用型人才。
以人为本,福润师生。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日常需求”转化为“成长支点”,把“民生小事”办成“暖心大事”。通过建设福祉主题景观、福祉主题长廊等,形成沉浸式育人环境。学校重新修建了福祉园,成为师生学习和休闲散步的“打卡地”。2025年10月,学校投资近2000万元,为全校学生寝室安装空调,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赢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以赛促学,提升本领。近年来,学校师生发挥福祉专业技能,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大赛中获奖560余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20余项。有3名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重要赛事中屡创佳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高位水平。目前,学校已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福祉教育事业发展的“智囊团”和“人才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春人文学院将继续以“人民福祉”为念,以教育之力增进民生福祉,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社会需求要方向、向学生成长要答案,奋力办好人民满意、社会需要、学生认可的教育,为实现“十五五”发展目标,为培养全面发展、具备完整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福祉专业人才贡献坚实的“人文力量”。(长春人文学院)








